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有一個名叫贠德政的同學。提起他,身邊的人都覺得他是一個怪人。這不是因為他的姓氏罕見,不好發音——這個字讀“YUN”,第四聲——更是因為他比年齡來得更早的成熟和成功。
2011年,贠德政懷著理想進入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習。同年,在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幫助下創辦了我校第一個學術研究類社團——歷史文化研究協會,并任會長。在任期間,他與同事一起努力,只一年時間歷協就以其精彩的活動、進取的協會精神在評選中戰勝武漢大學康騰實踐、華南師大陶行知研究會等名校社團榮膺“贏在社團——2013年全國百團爭霸賽”研究類社團第一名、全國十佳社團、全國網絡百佳社團等稱號。他自己也榮獲全國高校優秀百強社團人,并有幸在同年8月赴北京參加了第九屆全國高校社團長年會暨新青年領袖論壇并任華南地區高校特派員。
贠德政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是在大一的時候發表的,一篇《淺談馮道的人生哲學》開啟了他的歷史專業之路。但,之后他的論文兩年沒再有發表,學術之路似乎也開始沉寂了下來。談到這件事時,他說這緣起于他與著名歷史學家葛金芳先生的一段談話。大二的時候在一次學術研討會時,他有幸結識學界泰斗、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宋史學會副會長葛金芳先生。先生教導他說,論文不先急著發,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基礎夯實了、多讀些書。于是他便回校跟隨歷史系的各位老師重新學習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期間機緣之際,他跟隨我校楊杰教授承擔課題,真正踏上了與學術為伴的道路。他說楊老師為人寬厚但做學問確是一絲不茍、有時甚至略顯嚴厲。不過正是老師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格要求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加之其他幾位老師的悉心教導,終于在大四破繭而出,不但完成了省級大創課題,還以第一、第二作者的身份陸續在《肇慶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專業論文五篇。厚積而薄發,談到這些成績,他說最感謝的便是李懷順、李自更、劉利平等眾多老師的耐心教導,尤其是楊杰老師的為人、為學更是對他影響很大。
學習的同時,贠德政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在卸任歷協會長之后,2014年經校團委推薦,經過筆試、面試,最終他當選廣東省學生聯合會干部,受命組建學聯專委會,后任廣東大學生文化藝術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副主席。期間他參加了第十三期廣東大學生骨干“青馬工程”集中培訓班,青年夢想家交流營(香港)等一系列的活動,這讓他得到了不斷的歷練、學習、提升。
“以史鑒善,知行合一”,這是贠德政的座右銘也是歷協的會訓。他表示很幸運能來到我校讀書,發自內心地感謝所有關心愛護他的領導和老師;也謝謝那些打擊、傷害過他的人,是他們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宣傳部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