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14日至16日,我校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聯合主辦的2025年“區域國別學視域下中東歐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肇慶和廣州兩地舉行。本次會議適逢中國與歐盟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我校辦學55周年雙重歷史節點,具有特殊意義。會議以“文明互鑒與全球治理:區域國別學的多維視角”為主題,聚焦新時代中東歐地區的角色定位與現實挑戰,旨在為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持續深化提供學術支撐與智力支持。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副校長米哈烏·巴納沙克(Micha? Banaszak)教授,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副校長拉法爾·維特科夫斯基(Rafa? Witkowski)教授,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副校長瑪利亞·斯多以切娃(Maria Stoicheva)教授,廣東省社科聯二級巡視員何方俊,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合作網絡副理事長、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國別和區域研究院院長羅林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何傳添教授及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120余名學者參會。校長李琴、廣東省社科聯二級巡視員何方俊、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主任羅林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副校長胡文濤教授主持。

李琴在致辭中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她強調了從區域國別學視角深耕中東歐研究對于深化相互認知、促進中外互信與務實合作的重要意義。何方俊肯定了會議價值,表示廣東省社科聯將持續支持區域國別學發展,為學術研究提供堅實保障。羅林指出,本次會議是踐行全球倡議的重要實踐,并高度評價了肇慶作為西學東漸樞紐為會議賦予的獨特文化內涵。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多位海內外知名學者發表了主旨報告。第一階段主旨報告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何傳添教授主持。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副校長米哈烏·巴納沙克教授分享了該校在科技領域的成果與對華合作愿望。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教授探討了澳門在培養區域國別學人才方面的獨特優勢。肇慶學院胡文濤教授通過分析日本媒體敘事,為中東歐研究與國際傳播提供了新視角。
第二階段的主指報告由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萬曉宏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高歌研究員就中東歐研究的根本性問題提出深刻“三問”,引發對學科發展的深度思考。西安外國語大學姬文剛教授剖析了波蘭經濟的韌性與中波合作潛力。
第三階段的主指報告由肇慶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副院長、區域國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于增輝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徐剛分析了當前中東歐地區形勢與研究態勢。同濟大學宋黎磊教授分析了中東歐國家在歐盟戰略自主進程中的差異化策略。韓國全北大學鄭準鎬教授則從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切入,呼吁加強東亞海洋遺產合作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林溫霜教授強調了歷史研究對于理解當代中東歐政策立場的基石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徐剛研究員提出,研究中東歐需超越傳統框架,實現本體、認識與方法的創新。
據悉,會議還設置了六個平行分論壇,圍繞“大國關系變局下的中東歐形勢”“中國-中東歐創新合作”“文明互鑒視角下的波蘭研究”等主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是肇慶學院在區域國別學領域建設成效與科研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不僅深化了中外學界的學術交流,也為學校進一步服務國家戰略、融入灣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