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自古“巾幗不讓須眉”,女性的英姿廣為傳頌。在21世紀的今天,各行各業的女同胞們,更是當之無愧的“半邊天”。在我們硯園里活躍著這樣一個女教工集體,她們學歷高、職稱高、工作精、業務強,稱得上是“文武雙全”的現代“女將”。繼去年榮獲“廣東省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后,近日,這個集體又榮獲“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榮譽。她們就是生命科學學院女教工團隊。

學院黨委書記胡隼(左三)
代表生科院領取“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榮譽
生命科學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女教工占46人,占61%。其中,正高職稱3人,副高級職稱15人,副高以上職稱占39%;博士10人,碩士30人,碩士以上學歷占87%。黨政領導班子中,其中3名是女性,占總數60%。“怎么打造好這樣一個高知型女教工團隊,用好這支隊伍,讓她們成為學院的中堅力量”,是學院黨委書記胡隼心中的思考。作為女性領導,她不僅承擔學院的管理工作,更有責任帶領女教工“團結一致”,畫好“同心圓”,為學院發展貢獻“她”力量。
打造團隊,形成合力。在胡隼的組織下和學院帶領下,生科院女教工們釋放潛能、積極作為,在教學、科研、黨建、育人等方面爭先創優,佳績頻出。
課堂上、實驗室里,姜玉霞老師總是用慈愛的目光、溫和的笑意感染著學生,課上循循善誘、課下對學生悉心關懷,“溫和又耐心,對我們就像母親一樣”,這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評語。作為南粵優秀教師,姜老師的一言一行感召著她周圍的年輕教師。“姜老師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年輕老師周麗萍、龔舒等做好實驗室工作、積極承擔教學任務外,也像“姐姐”一般走近學生、關愛學生。為了讓教學更出彩,她們組建起教學團隊,研磨授課技巧,申請教改課題,在教學工作中取得不少成績。
科研亦是高校教師的重要任務,在科研工作中,生科院女教師以“鐵榔頭的精神”,在艱難的科研之路上一路拓進,取得矚目成果。俞樂教授、李賽男副教授便是如此,為了做科研,少了很多陪伴孩子、陪伴家人的時間,有時泡在實驗室里到深夜,數據失誤還要重新開始,對于身為女教師的她們,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然而正是數年如一日的堅持不輟,她們終擷取國家級基金立項的好成績。近年來,生科院女教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3項,市科技項目5項,攬獲研經費100余萬,發表論文100篇以上。

俞樂及其團隊的研究課題
“抗壞酸影響水稻胚乳發育過程中細胞自噬的機理研究”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
冒著寒暑,吉前華教授和她的團隊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果農種植、開展科技服務。她擔任支部書記的廣東省西江流域柑橘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黨支部服務地方柑橘產業的事跡多次被媒體報道,支部先后獲評“廣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作為學校首個建立在重要科研平臺上的黨支部,吉前華和團隊黨員教師們不負學校重托,在黨建、科研上“雙融合”“雙突出”,彰顯以科研服務地方的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多年來她們圍繞柑橘產業鏈條展開研究,攻克地方柑橘黃龍病難題、為地方政府撰寫調研報告、結對幫扶困難戶脫貧致富。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中三分之二為女教師,這樣的黨支部令人稱贊。

吉前華(右二)帶領教師深入田間地頭
讓學生在學業、技能上獲得成長,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提升專業素養,是育人的重要內容,這需要教師的指導和付出。在教學、科研、服務地方之外,生科院女教師們還擔任學生創新團隊指導老師,把更多的時間傾注在學生身上。如陳華副教授領銜康復景觀工作室、楊盛老師領銜景觀生態工作室,以工作室為平臺,凝聚了一批學子,建立起學科競賽小組,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近年,生科學子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華文杯”全國師范技能大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21項以上。學生的論文發表、考研錄取率大幅提升,這些“最美”女教師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天使”。

生科院在2020年校運會上斬獲團體總分第一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工程如期完成,在艱巨的扶貧進程中,生科院充分調動本院農科領域的專家、教授,獻智獻策,在“產業扶貧”“技術扶貧”方面發揮專業優勢。這其中,生科院女教師發揮出“功不可沒”的作用。副教授郭玉娟和丈夫陳學年都是我校農科專家,郭老師不畏辛勞,跟其他專家一同深入扶貧點考察,根據當地農田土壤水質特點,提出水產養殖、水稻栽培于一體的稻蝦綜合飼養產業發展路子。親自試驗、指導,獲得成功,再推廣到上千畝的規模,成為當地的產業特色。主攻南藥種植和種質資源研發的邵玲教授,更是與同事常年深入貧困山區,“南藥是本地的資源,讓南藥更好獲得開發利用價值,成為致富產業,是我們的責任。”邵玲說。有時中午午休的她,一個電話打來,她就驅車趕往山區種植基地查看,解決問題。”如今,南藥種植成為山區縣的主導產業。下鄉很辛苦,但在郭玉娟、邵玲的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是對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美好藍圖的期待。
生活是豐盈的,帶領好如此“優秀”的女教工團隊一路前行,作為廣東省總工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代表和校女工主任,胡隼也為提升學院女教工的業余生活而努力,讓大家的生活“多姿多彩”。學院成立了由女教授、博士組成的硯園古箏藝術團,由擅長古箏的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教授古箏,這極大激發了老師們的興趣。經過培訓,藝術團的老師們已是“有模有樣”,水平不亞于“專業團隊”。“這群大學教師組成的藝術團”,引起大家的關注,她們還定期舉行公益演出,靚麗的外表,優美的彈奏,引得人們紛紛點贊。

硯園古箏藝術團引起廣泛關注
女性是世界上一道美麗的色彩,如春花般絢爛,如驕陽般熾熱,如秋水般寧靜,如冬雪般晶瑩,剛柔并濟,搖曳多姿。愛崗敬業、拼搏進取,生科院女教工們用學識、智慧、奉獻為底色,筑美麗彩虹,抒寫女性的職業風采,彰顯女性的時代之美,讓我們為她們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