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片段在线看,国产人成午夜免免费观看_蓝光免费全集观看

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榮譽展示 > 正文

張寶杰:帶領村民發展富硒產業

發布時間:2021-06-21

  近期,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南方農村報將在南方+推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組織實施單位系列報道,展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風采,樹立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組織實施單位優秀典型,凝練經驗做法,進一步推進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6月18日,我校富硒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寶杰研究員出現在該系列報道中,其多年來帶領農民發展富硒產業、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事跡得以體現。

  帶領村民發展富硒產業,卓有成效

  張寶杰多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省定貧困村肇慶播植鎮文定村扶貧公司2018年在做富硒水稻扶貧項目時,水稻硒含量達不到富硒水稻標準。肇慶市科技局將解決問題的任務交給了肇慶學院,張寶杰同技術團隊指導文定村貧困戶實行科學種植,富硒水稻硒含量達0.21mg/kg,達到富硒水稻下限標準(0.04mg/kg)的5倍,打下了富硒產業基礎。

  為推動富硒產業的發展,張寶杰同扶貧工作隊指導并組織文定村10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成立德慶縣定裕富硒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貧苦戶中的黨員做法人,建立富硒水稻示范種植基地,指導合作社申請了2019年省科技專項“富硒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帶領貧困戶開展富硒水稻種植,形成“農村科技特派員+黨員+貧困戶+合作社+基地”的模式。

  繼文定村之后,張寶杰帶領富硒技術團隊指導懷集種植富硒水稻成功,并以“富硒土壤+有機富硒”技術提高了肇慶四會市逕口鎮富硒地區富硒農產品品質,團隊推動富硒產業發展到肇慶所有縣區及云浮、韶關、清遠等地。張寶杰教授和技術團隊堅持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研究并重,在大量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品種發展到富硒糧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還研發出有機富硒飼料,成功開發出富硒雞、富硒蛋及富硒肉,建立了10余個產學研基地,實現了富硒種植和富硒養殖技術的全產業覆蓋。在張寶杰指導下生產的富硒產品達到了富硒產品標準,售價增加30%以上,2年來促進農業增收200萬以上。

  加強技術研發推廣,提高服務質量

  除了研究富硒產業之外,張寶杰還致力于新品種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研發,他與鼎湖金燦農場合作采用嫁接技術首次成功種植紅心獼猴桃,并推廣到肇慶和云浮的多個種植企業;引進了高品質日本蜜露蜜瓜,研究了產品習性特點,試種成功;與廣東康帝綠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廣寧縣惠駿食品有限公司聯合攻關,解決山茶油種植和加工技術難題,推動廣東傳統山茶油產業提質增效;與廣東恒和蕈菌科技有限公司及廣東仙草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技術合作,解決大棚種植和仿野生狀態食用菌種植技術難點,拓展食用菌市場。

  廣寧縣江口鎮坑口村龍須菜種植過程中遇到龍須菜夏天易死秧的問題,影響了龍須菜產業的發展,張寶杰與陳剛副教授深入坑口村了解生產情況,分析原因,從育苗品種選擇,種植過程病蟲害防治,由產品菜轉為產品瓜為主,提高了產業效益。2021年初,極冷空氣侵襲,懷集辣椒產業受到嚴重影響,張寶杰等特派員緊急馳援,根據災情提出針對性挽救措施,減輕了災害影響。

  “授之以漁”,傳授技術技能。張寶杰多次組織和參加了村鎮及企業技術培訓,開展了文定村、逕口鎮、廣東康帝綠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懷集絲苗米現代產業園、懷集縣水稻種植送課到鎮等技術培訓,通過對貧困戶和農戶進行技術培訓講座,并結合水稻種植進行實際操作指導,發放技術資料,使農戶掌握水稻種植技能。

  無論嚴寒酷暑,張寶杰和團隊一直奔波在去村鎮、農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路上,每年行程數萬公里,平均每月3到4次,尤其是水稻種植季節頻率更高,哪里有需要,張寶杰就會出現在哪里,做到了以服務為己任,親力親為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他和團隊以為農民服務,推動產業發展為樂,以農業增效為榮。他常說的一句話“我們站在講臺上,我們是教師;我們站在農田里,我們是農民,要想農民所想”。

粵ICP備05008891號 ?2025 肇慶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