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片段在线看,国产人成午夜免免费观看_蓝光免费全集观看

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榮譽展示 > 正文

邵玲:多項并舉打造肇慶農業名片

發布時間:2021-06-23

  近期,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南方農村報將在南方+推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組織實施單位系列報道,展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風采,樹立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組織實施單位優秀典型,凝練經驗做法,進一步推進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

  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 邵玲——肇慶學院教授

  邵玲主要對接肇慶市懷集縣橋頭鎮紅光村、肇慶市封開縣河兒口鎮扶學村和肇慶市高要區祿步鎮。邵玲著手組建肇慶學院特色種植與資源利用團隊,深入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重大決策部署,落實省科技廳“鄉村振興科技行動方案”,推進肇慶市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實施工程,針對對接的省級貧困村和農業企業,深入開展地域特色種植技術幫扶工作,加快肇慶市種植產業脫貧增收步伐。

  農經引進:打造再生稻魚鴨綠色生態循環經濟

  懷集縣橋頭鎮紅光村以水稻為傳統農作收入,當地稻田地勢低,四周水源豐富,蓄水排水系統較為完善,大部分灌溉條件良好,發展稻魚鴨綜合種養潛力巨大。同時,由于目前廣東的水稻種植效益整體不佳,農民單純種稻積極性不高,出現土地拋荒的現象嚴重。因此,結合該縣鄉村振興和休閑農業的實施,邵玲經與當地村委會實地考評,聯合開展水稻品種提質,再生稻魚鴨綠色生態種養綜合技術示范。  

  再生稻魚鴨綠色生態綜合種養技術,科學結合當地稻田地理水源優勢資源,從休閑農業和綠色優質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將傳統兩造田科學變更為一造稻田兩收,同時結合魚鴨養殖收益,實現稻田產值最大化。該綜合種養技術,頭季稻是主體,通過再生稻種植,充分利用稻田夏秋季光溫和地力資源,提高水稻的收獲頻次,增加稻谷總產,從而降低了單季稻追求高產的壓力和風險,緩解當地勞力不足的矛盾。再生稻除了具有米質優、低污染外,還具有生產成本低和效益高等優點。同時,在其自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雜草、浮萍和浮游生物,能夠為下階段魚類、鴨類的生長提供很好的天然餌料。2019~2021連續三年,肇慶學院在懷集紅光村開展再生稻魚鴨優質生態種養技術推廣,稻種選用肇慶學院自主研發的“金龍優163”,每畝年均綜合產值達到5~6千元,其中 “金龍優163” 產稻谷600~700 Kg/畝,產肉鴨3~4千元/畝,產魚為0.72千元/畝,稻田綜合收益明顯。

  品牌打造:讓肇慶南藥成為廣東省名片

  肇慶市中藥材資源豐富,質量上乘,種植規模明顯,是著名南藥巴戟天、廣藿香、廣佛手、肉桂的產區。但是,藥材種植技術水平不均衡,當地南藥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如藥材品種質量退化,種植技術欠缺科學管理,質量意識淡薄,品牌效應不理想,經濟效益不穩定,道地藥材品種資源欠缺保護等。同時,企業對中藥栽培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未足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培訓工作滯后。

  從2014年至今,邵玲以發展肇慶市南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組織技術團隊積極參與肇慶高要區、德慶縣南藥產業建設,協助縣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多家南藥種植管理企業建立起了從種質資源收集、品種選育、優良種苗培育、GAP種植技術集成提升、南藥采后加工、品牌打造、中藥材追溯體系完善等全產業鏈技術服務體系,成效明顯。其中,高要區董福行農林高新科技種植管理有限公司種植的產品“高要巴戟天”獲得廣東省名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獲得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稱號,被省農業農村廳批準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廣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主體實施單位。

  邵玲還協同德慶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德慶縣林業局共同開展巴戟天綠色生態種植模式推廣,發展林藥立體經濟。近年根據南藥產業鎮、農業龍頭企業的需求,帶項目、帶團隊、帶技術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用種植技術培訓服務20余場 2000 余人次,加快當地農業經濟脫貧增收步伐。

粵ICP備05008891號 ?2025 肇慶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