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南方農村報將在南方+推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組織實施單位系列報道,展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風采,樹立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組織實施單位優秀典型,凝練經驗做法,進一步推進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6月18日,我校富硒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寶杰研究員出現在該系列報道中,其多年來帶領農民發展富硒產業、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事跡得以體現。
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組織實施單位——肇慶學院
我校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組織百名博士教授上山下鄉,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大規模選派農村科技特派員到農村一線開展科技服務,為粵西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早日脫貧。
2018年至今,我校成立了省市兩級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整合全校涉農科技人員,圍繞肇慶農業特色產業,針對農民的農業科技的需求和農業生產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技術示范和推廣,向貧困村輸入大量先進實用技術,培育了一大批農業技術實用人才,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整合全市涉農科技力量110余人,結對幫扶111個省定的貧困村,為確保2020年全面脫貧提供科技支持。

目前,111條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脫貧推出的標準。累計舉辦培訓67場,其中線上舉辦各類農技培訓16期,培訓學員2萬多人次。線下開展51場高素質農民培訓、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水稻技術專項現代農業技術學術交流活動,培訓人數2600余人。農村科技特派員積極對接懷集絲苗米產業園、譚脈西瓜產業園、蔬菜產業園、德慶柑橘產業園、四會砂糖橘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10余個,鼎湖觀星農業、高要董福行、廣寧海鵬竹業、懷集新供銷等農業龍頭企業30余家。優質高產水稻、道地南藥、立體水產養殖技術等得到推廣,獲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文定村富硒水稻獲得成功,全市富硒水稻種植超過5000畝,水稻價格提高1倍以上,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搭建服務平臺,提升服務能力
針對西江水果帶、肇慶道地南藥、高產水稻、特色養殖等本土特色優勢產業,我校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重點建設了“國家現代農業(柑橘)產業技術體系肇慶綜合試驗站”“粵西林產化工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中心”“廣東省食品農產品安全分析與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傅廷棟院士西江流域油菜實驗基地”“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廣東)示范基地”“肇港環境污染控制先進材料與技術研究中心”“肇慶學院水產研究所”“茶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所”等,積極打造“柑橘產業技術應用與創新團隊”“廣東省道地南藥創新團隊”等省級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高層次涉農專業人才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在提高實用型農業人才培養、爭取農業科技合作項目、產出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推動產學研合作,多方位提供科技支撐
為推進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我校與多個縣市區科技局、扶貧辦、旅游局等職能部門攜手合作,推進科技服務下鄉。科技服務團隊與廣佛肇(懷集)經濟合作區、德慶縣供銷社、肇慶董福行農林高新科技種植管理有限公司、肇慶雅蘭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德慶縣柑桔專業合作社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學校在優質高產水稻、道地南藥、富硒農產品、柑橘、特色花卉、特色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以李新昌教授、陳學年教授等為核心的科技服務團隊指導德慶金林水鄉發展“稻魚共生”項目,提供了一套適合當地水土氣候條件的“稻-魚共生”生態種養實施方案,推動水稻魚項目基地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以陳剛博士、王瑛華博士為核心的特色花卉技術團隊不斷創新,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花卉的潛在價值,培育地方特色花卉品種,展示了肇慶本土特色花卉的亮點。陳剛博士培育的“狀元紅1號”獲得《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大大提升市場價值,促進種植戶增收。
以汪洪武教授、劉擁海教授、陳華博士為核心的茶葉種植技術團隊多次深入廣寧、封開和懷集等縣的主要茶葉生產示范基地進行實地調查,為茶農進行種植栽培技術指導和茶園減產、低產等進行生態環境診斷,向茶農講解茶葉制作工藝技術和介紹有毒有害殘留物質檢測核心技術。以陳麗暉副教授為核心的種植技術團隊深入貧困村扶貧種植基地,指導貧困村和貧困農戶做好農作物種植規劃,實地解決多樣化的農作物種植問題,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

以肖漢洪副教授為核心的柑食用菌技術服務團隊,指導貧困村利用以富含木質素和纖維素的農作物副產品作為栽培食用菌的基質,規模化發展食用菌生產。以吉前華教授為核心的柑橘產業技術服務團隊,深入德慶、廣寧、懷集等主要柑橘產區,向當地村民宣傳柑橘病蟲害防治的相關知識,并提供技術支持。以劉永博士、石文博士等為核心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團隊,幫助封開縣蟠龍村建立起了黃瓜種植與加工示范基地。
貧困村環境資源狀況各異,主栽的果蔬和經濟作物等大概平均都有2-3種,點多面廣,面臨的實際問題也各不相同,如,懷集冷坑鎮忠誠村池塘蓮藕種植的福壽螺蟲害問題,火龍果掛果支架搭建問題,懷集冷坑鎮雙甘村貢柑的排水、剪梢以及裂果問題,懷集冷坑鎮水口村青棗的截枝問題,封開都平鎮勿乃村蜜棗的生根問題等等。每一個問題都關乎農戶的切身經濟收入問題。扶貧工作面臨較大的困難,但團隊成員始終保持高度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不畏困難,積極行動,力爭做到為貧困鄉村提供最好的服務。

積極發揮智庫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
我校成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充分發揮學校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結合鄉村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決策咨詢與政策建議,打造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和示范工程。目前已經完成了《肇慶市鄉村振興規劃研究報告》《懷集縣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鼎湖區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云浮市云城區400條自然村鄉村振興規劃》《云浮市南江農業示范村規劃建設》《清遠市富硒農業發展規劃》《德慶13條試點村鄉村振興規劃》《端州區22條行政村鄉村振興規劃》《鼎湖康養小鎮規劃》《德慶龍母文化產業園規劃》《德慶香山3A景區創建》《龍母祖廟申遺論證》等項目,成果均被相關部門采納,為地方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戰略性、前瞻性的決策咨詢服務,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這些成果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認可,為粵西地區鄉村振興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完成,進入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階段。我校全體農村科技特派員將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立足高質量發展目標,發揮高校人才智力優勢、做好產業銜接、堅持政策引領,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