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人:劉勇
時 間:2023年3月17日(星期五) 下午14:30-16:00
地 點:學術報告廳
劉勇,文學博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馬工程“20世紀中國文學史”首席專家,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在《新華文摘》、《文學評論》和《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出版學術著作數十種,成功申報2018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京津冀文脈譜系與大京派文學建構研究”。主持多項國家重大、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科研成果分別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與一等獎。主講“中國現代文學史”獲北京市精品課程,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獲北京市精品教材。曾任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躍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課程教授、香港大學訪問學者,并先后在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意大利、希臘、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和文化考察。
內容提要:
2023年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出版100周年,魯迅的小說數量并不多,但是有多少人完整地讀過魯迅的小說呢?又有多少人反復閱讀過魯迅的作品呢?魯迅是偉大的、深刻的,但是魯迅的偉大與深刻是通過他的作品體現出來的,只有認真閱讀魯迅的作品,才能真正理解魯迅的價值。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者大江健三郎說:“我的一生都在思考魯迅。”魯迅不僅是我們民族繞不過去的話題,更是世界不斷訴說的話題。魯迅以38歲的“高齡”登上文壇,豐富的人生體驗和藝術經歷,造就了他“一出現即是高峰”的文學地位。在五四新文學作家中,唯有魯迅堅定地把文學作為自己一生的職業,執著地把文學堅持到生命的最后。這提醒我們,魯迅的作品不是用文字來讀的,而是要用生命去體悟的。如今的中學生,包括大學生,不喜歡魯迅,這不是魯迅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生還不具備閱讀魯迅的心態,還不具備喜歡魯迅的閱歷。讀魯迅,需要成長,需要積淀,需要我們用不斷豐厚的生命體悟去接近和感受。魯迅的價值,從不在于他的作品在中學課本中多一篇少一篇,而在世界,在所有有著深刻思想的人心目當中。今天為什么要讀魯迅?這不僅是文學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是歷史問題,是未來問題,思考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在回答魯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