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田間的禾苗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寒來暑往,村口的人們來來往往;回眸鄉村振興的大道,無數有志青年的身影卻始終清晰可見,他們披荊斬棘、展現擔當,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鄉村振興事業,給青春留下了奮斗的最美注腳。
歸——羈鳥戀舊林
到鄉間去,鄉間何事?踏遍鄉間,貧困摘帽。到鄉間來,不為躺平,只為尋根。故鄉是所有游子的起點,故鄉的一草一木,都凝結著游子的鄉愁。因而就算走出了貧瘠的山村,她卻說:“總有人要回去的,我就是那個要回去的人。”
百色的大山,她是最美的朝霞,脫貧的戰場,她是醒目的黃花。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在史無前例的偉大脫貧攻堅戰中,黃文秀以自身的奮斗詮釋了青年回到鄉村、奉獻鄉村的責任與使命。她走出鄉村,又投身于鄉村。她仿佛生來就屬于鄉村,但為民之心又如此熾熱。任百坭村駐村書記一年多的時間里,黃文秀踏過田間地頭,走遍泥濘山路,用腳踏實地的實干助力貧困村摘帽,實現人生價值,她將汗水甚至熱血灑在了百坭村,她生于大山深處,最終又歸于大山深處。
去——日夜促學成
陋室一間,桃李萬千。明燈一盞,月波不及。有人用青春駐扎領域邊疆,有人把青春散落成滿天星辰,亦有人將青春挪到三尺講臺。執筆墨香點亮青春,以淳淳教誨孕育桃李。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曾言:“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而走成了我。” 張玉滾在大學畢業后,原本打算去大城市闖蕩一番,但當他經老校長帶領,看到高丘鎮黑虎廟小學里那些破舊的桌椅,對上十幾個土孩子清澈的雙眼時,簡陋的環境和求知若渴的孩子們給了張玉滾極大的觸動,于是年僅21歲的張玉滾便做出了影響其一生的決定:去到鄉村,駐扎在大山深處,潛心教書、精心育人,用知識改變山里娃的命運。
這位80后的人民教師,一駐扎深山便是十余年,在這十余年間,他擔任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的校長。張玉滾一路走來,嘗遍酸甜苦辣,他憑借一根扁擔、一雙腿、一顆火熱的心,踩著前輩的腳印來往于山里山外,既挑來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夢想。“有了玉滾,我們的孩子有希望了。”這是家長們對張玉滾由衷的感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共同奮斗下,一批又一批孩子順利畢業,小山村也走出了16個大學生。
來——看春色滿園
在鄉村振興的長征上,多少青年以青春駐守,候人民開顏。雄關漫道真如鐵,青年身有改天換地之力,心有鴻鵠展翅之志,亦當以信念為基,讓青春之華因信念而閃光。
每一個從鄉村走出去的孩子都是鄉土的孩子,當雙手碰到泥土時,他們會嗅到泥土該有的芬芳馥郁,他們知道,那是故鄉的召喚。游子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始終不變,萬千世界再大,鄉村也是青年們初識外部世界的一扇窗,這是他們永遠的家,也是他們奉獻家鄉情感的原動力。而對于那些因群山回響而來到鄉村的青年,他們的青春里便有著一股清香,這是奉獻之美在他們人生價值中的體現。當青春逝去時,因自身有所貢獻而覺從未虛度,一生值得。以奉獻鄉村為榮,青春華章更鑲上無悔榮光。
鄉村是一個呼喚人才同時造就人才的舞臺,在新時代的感召時刻,青年當敢為,也要行可為之事,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在有為的年華中于田間地頭綻放出青春之花。
(注:本文系肇慶學院第九屆大學生文學創作大賽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