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從一個開始走向下一個開始,繼上一批援藏墨脫支教隊伍回來后,下一批又走向新的開始。我們帶著熱愛,向蓮花圣地、秘境墨脫接力出發(fā)。”肇慶學院援藏學子朱程強分享他的援藏經(jīng)歷時這樣說。
“接力與傳承”正是學子們援藏支教歷程的關(guān)鍵詞之一。廣東省教育廳于2017年組織了全省13所高校與西藏林芝、昌都兩市開展教育對口幫扶,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工作。肇慶學院是13所高校之一,2017年9月開始,學校每學期選派5—10名大學生赴藏開展實習支教工作,幫助西藏墨脫充實教師隊伍,提升教育質(zhì)量,為當?shù)卮蜈A脫貧攻堅戰(zhàn)、實現(xiàn)西藏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到如今已有6批大學生共37人赴藏支教。
用身邊榜樣帶動更多人,為做好傳承、強化學生使命擔當,學校還開展了“牢記時代使命,書寫人生華章——肇慶學院援藏支教主題教育”,援藏支教學生和帶隊老師現(xiàn)身說法,通過多維度展示支教生活的真實經(jīng)歷,展現(xiàn)民族情懷、家國情懷,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
克服過程中的難
西藏林芝市墨脫縣位于西藏東南部,平均海拔1200米。墨脫,藏語意為“蓮花秘境”,這個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的“秘境”,由于四周被山脈包圍,過去交通條件極差,難以到達,被稱為“高原孤島”。這是中國最后一個沒有通公路的縣,直到2013年10月31日筑成墨脫公路,方讓馬幫的鈴鐺聲漸成歷史回響。
“沿著雅魯藏布江,汽車行駛在蜿蜒盤曲的318國道山嶺,進入墨脫公路后路況更加糟糕,一側(cè)是巖石峭壁,一側(cè)是翻騰河谷,從林芝機場到墨脫縣380多公里,經(jīng)歷11小時車程,天色漸漸暗下來,我們在晚上9時到達墨脫縣城。”肇慶學院第三批援藏支教志愿服務(wù)隊帶隊老師黃玉梅這樣描述她進入墨脫的過程,而這還只是第一步……
“初到墨脫,在生活上,我們就遇到了很多難題:住宿上,除了在小學支教的同學,初中部和幼兒園的同學都離自己支教的學校很遠,而且初入的兩個月內(nèi),初中部那邊的宿舍一直停水斷電;飲食上,當?shù)厝讼矚g咸辣,而廣東是吃慣了清淡。還好住宿的地方配有廚房,可以自己動手做,但當?shù)氐乃|(zhì)常常伴有泥沙,需要過濾才能使用。還有就是那里的路很崎嶇,尤其下雨時,滿是泥濘。”第二批援藏支教的帶隊教師張林杉說,幾經(jīng)努力大家終于還是適應(yīng)了這種挑戰(zhàn),適者生存,學會變通,嘗試改變自己,才能更快地融入。
更大的挑戰(zhàn)來自工作。據(jù)介紹,20世紀六十年代,墨脫縣當時在校生不足適齡兒童的10%。直到1996年墨脫縣完全小學建立后,墨脫縣才開全了小學所有年級和課程,該縣平均每所學校不到4名教師。墨脫對于教育的渴求是不言而喻的,當?shù)貙W生需要支教隊員要更快更好地從學生變成老師,從教授一門學科到多門學科,從理論到實踐。
“我們出發(fā)之前,帶了很多理論教材,還有教案。誰知道,到了之后,那些理論幾乎都沒用。”支教隊員蘇瑞說,“學生不對口,教學方法不對口,適應(yīng)了一個多星期后,我們幾個總結(jié)出來一個方法,那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
“剛?cè)サ侥撝袑W,查看生物實驗儀器,顯微鏡是有的,但全都沒有反光鏡;蓋玻片是有的,但沒有載玻片……”支教學生梁君杰說,“沒有反光鏡我自己造,沒有載玻片就去購買。”
為了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梁君杰帶著學生在校園內(nèi)介紹各類動植物,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和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還設(shè)計了墨脫中學第一個生物胚胎實驗室,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實驗。
如今通過整合校內(nèi)教學資源,助力教育均衡發(fā)展,墨脫縣中學生物實驗開課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90%。
收獲經(jīng)歷中的甜
“老師在生病的時候還堅持為我們班上課,你的敬業(yè)精神,讓我也想成為一名老師。”這是支教過程中讓朱程強最難忘的一句話,他說:“我不知道他們以后會不會從事教育行業(yè),但他們能說出這句話,我已經(jīng)很開心了!”
支教隊員何雪怡在支教過程中也感受到,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模仿能力非常強,從最初的說話、走路、各種行為動作,直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人際關(guān)系的形成,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無不受到周圍的人的影響。“給他們影響最大的,在家里主要是父母,在學校里則是教師。半年的支教生活不但讓我學到了許多教育教學知識,更讓我明白了為人師表的真正含義。”
帶隊老師黃玉梅說:“援藏到底是干什么?我的理解是,你要努力把希望變成現(xiàn)實,明知自己現(xiàn)有能力有限,也依舊去種下希望的種子。每位援藏隊員努力打造‘一人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他們在墨脫種下一顆種子,哪怕離開墨脫以后都能夠生根發(fā)芽,有一天成為參天大樹。”
“我有個學生叫白瑪旺堆,學習不好,但足球踢得是一級棒。我意識到他對足球的喜愛后便用足球話題與他溝通,拉近距離。漸漸地他上英語課不遲到了,也會主動交作業(yè)了。甚至有天下課時和我說,‘老師,周末我想來您的補習班’,這是我到墨脫縣中學后,聽過的最動聽的聲音。”支教隊員歐玲淼在分享支教經(jīng)歷時說。
奉獻教育熱情、分享教育理念、開展教育改革,支教隊員們?yōu)槟摽h教育事業(yè)注入了新鮮血液,種下希望的種子。根據(jù)幼兒園工作實際,提出“走班式”教學理念,打造了“走班式”教學品牌;結(jié)合幼兒園實際創(chuàng)辦園本健康類教育活動,建設(shè)了“特色籃球”教學品牌;成立了墨脫縣首個美術(shù)社團;舉辦墨脫縣完全小學首屆運動會;舉辦墨脫縣完全小學首屆藝術(shù)節(jié)等特色品牌……這些品牌項目有效推動了學校教學改革,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成為了當?shù)貙W校的特色項目。
傳承支教中的魂
“2018年10月17日5時許,西藏林芝市米林縣派鎮(zhèn)加拉村下游七公里無人區(qū)的雅魯藏布江河谷發(fā)生山體滑坡,造成雅魯藏布江斷流并形成1.5億立方米的堰塞湖,水位仍有持續(xù)上漲的趨勢,我們所支教的墨脫縣正處于沿江下游位置。”支教隊員歐永成說,在接到緊急通知后,當?shù)乩蠋熀椭Ы剃爢T第一時間思考如何安撫學生情緒,并協(xié)助當?shù)卣蛯W校轉(zhuǎn)移、安置學生。
“在轉(zhuǎn)移安置點,我聽到一個故事。”歐永成說,“幾年前,墨脫縣發(fā)生了六級地震,當?shù)氐亩嘟苋是嘈iL連鞋子都沒穿好就第一時間往房子外面跑,顧不上妻子和孩子,他先去了學生宿舍,組織學生有序地往空曠的地方撤退,那天夜里全校師生無一人受傷。”
“多杰仁青校長在地震中第一時間心系學生,這種發(fā)自本能的愛感染了我。”歐永成說,墨脫縣經(jīng)常會經(jīng)歷這種自然災(zāi)害,“2018年10月19日下午,堰塞湖河段恢復(fù)正常過流狀態(tài),洪水威脅解除了。與他們共患難,使我們與墨脫人民的心更近了,情誼更深了。而老師們都心系學生的大愛,在我心里埋下了愛的種子,悄然生根發(fā)芽。”
老一輩影響新一輩。在墨脫這個特殊的地方,教師的職責更為多元,教師的內(nèi)涵也更加豐富。不少支教隊員說,分別時,墨脫的學生們送別老師的不是鮮花、賀卡,而是為支教隊員做一頓飯。那一刻,他們感覺像家人之間的道別,墨脫已經(jīng)是他們難分難舍的另一個家了。
這種關(guān)于愛與責任的傳承,通過主題教育課等形式感染了更多人。
支教隊員杜旻蔚正是受到感染加入隊伍的:“認真聆聽了援藏師兄師姐的分享會后,我非常向往墨脫!并希望自己能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于是,在與家人商量并得到支持后,我堅定地報名了我們學校的援藏支教計劃。”
肇慶學院通過線上“援藏支教影音圖片展播”“援藏支教分享會”“援藏學生講壇”等講堂,通過線下墨脫愛國主義路線走訪、老西藏精神體驗等形式多樣的體驗式教育,開展援藏支教系列主題教育,讓援藏精神源遠流長。目前,該項目累計線上線下參與學生達1.8萬余人,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學生加入援藏支教隊伍。
“我們的支教行程結(jié)束了,但留下了‘火種’,我們還有一批批援藏的同學接過這根接力棒前赴后繼地前往這個夢想之地。”支教隊員梁君杰說,這夢想的火種,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相關(guān)
關(guān)于援藏,支教隊員與帶隊老師說:
生命中,總有段時間會讓人覺得時間的維度在拉長,人們會在那一段時間里經(jīng)歷很多,迅速成長。援藏的魅力即在于此。
——肇慶學院援藏支教帶隊老師李鑫
大家都知道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城,這條路上有懸崖、有瀑布、有螞蟥,有各種大家想象不到的情況,我們走的這條路,是祖國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才修成的。我們的祖國真的很偉大。
——肇慶學院援藏支教帶隊老師張林杉
墨脫這座藏在大山深處的小城,沒有繁華的燈光,沒有雍容典雅的瓊樓玉宇,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卻有著最無拘無束的生活,最熱情似火的人們,有著最純樸的孩子們。
——肇慶學院援藏支教隊員譚燕云
在墨脫,求學之路很不容易,他們希望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考出大山,去外面看更廣闊的世界。
——肇慶學院援藏支教隊員周國煌
一個小女孩告訴我:“老師,我還想在舞臺上跳舞”。我頓時覺得一切都值得了,我會一直幫他們保存好這些閃亮的時刻。
——肇慶學院援藏支教隊員張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