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堅持”重大原則深刻回答了“誰來改、改什么、如何改”三個問題,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兩大力量、兩條準線、兩大法則,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悅理軒
◎本文責編/李育蒙
◎執筆/胡文濤 曾丹鳳(作者單位:肇慶學院)
原則,是指經過長期經驗總結所得出的合理化的現象。善于總結經驗、把握規律,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也是我們黨推動工作的制勝法寶。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上述原則。
為什么要深刻領會和把握“六個堅持”重大原則,是因為其深刻回答了“誰來改、改什么、如何改”三個問題,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兩大力量、兩條準線、兩大法則。它是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煉深化而成的,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講原則,是共產黨人的重要品格。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就要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六個堅持”重大原則。
一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誰來改?這是我們要回答好的問題。
回望歷史,在百余年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大無畏的擔當精神,自覺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主動擔負起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領導力量。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根本原因就是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歷史和實踐都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最高政治力量,也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強領導核心。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從改革開放的歷程和成就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并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證。
歷史是了解過去的教科書,也是走向未來的營養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繼續推向前進,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皆在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動統一到進一步全面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中來。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才能把全黨牢固凝聚起來,進而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唯物史觀是我們黨的理論基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了人民群眾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就在于她自成立以來,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動詮釋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彰顯了黨的政治本色。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才有意義。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會提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充分彰顯了人民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
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必須充分調動、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到新的改革洪流中去,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錨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聚力點,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地落實。
三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曉喻新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也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問題。改革是“破”與“立”的辯證統一,在認識論層面,要明確“破什么”和“立什么”。改革開放就是在“破”與“立”的辯證運動中不斷推進的。
守正不渝,創新不止。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堅持守正創新確立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邊界和標準,明確了“改”與“不改”、“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牢牢堅守的基線和航向標。
守正,守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和根基。改革無論怎么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否則就是自毀長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改革的總目標。
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在創新中守正。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人民有新期待。
知常明變者贏。創新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立科技創新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大膽闖、大膽試,要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桎梏和障礙,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只有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撬動千條線,哪一條是主線?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是定國安邦的根本。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明確了新一輪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
改革開放以來,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逐漸形成和發展了一整套相互聯系的制度構成的科學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闡述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各方面必須堅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當前,實踐進入后半程,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就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破解機制體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突破利益藩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繼續完善各領域各方面制度機制,不斷構建制度框架體系,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五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回答好“怎么改”的問題。
在方法論層面,改革要明確“怎么破”和“怎么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規范有序穩步推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軌道上確保各項改革措施不走偏、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朝著正確方向不斷拓展和深化。
國因法而昌,法因人而貴。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正確處理改革和法治的辯證關系,實現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到有理有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防止出現任意性和無序性。
要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弘揚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全面推進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
法治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全球范圍內矛盾沖突不斷,要善用法治化思維和國際法,巧妙化解國際爭端、維護國家合法權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統籌推進國內法治、涉外法治和國際法的互動協調,促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與世界法治文明的銜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
六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堅持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要求,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方法。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
堅持系統觀念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著眼于長遠、整體、全局,也要兼顧當前、部分、局部,既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做到“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形象地說,就是要“彈好鋼琴”。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能畸輕畸重。
堅持系統觀念,既要“操其要于上”,深刻把握客觀規律,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也要“分其詳于下”,明確工作要點與著力點,精準分工,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改革。
在宏觀層面,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微觀層面,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等問題,協調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形成系統構建、系統協同、協同合力和協同融合,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
歷史長河不息,時代考卷常新?!傲鶄€堅持”重大原則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蘊含其中的深層邏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堅決落實,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朝著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