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片段在线看,国产人成午夜免免费观看_蓝光免费全集观看

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硯園 > 正文

南方+ | 先研發后付費,肇慶高鼎端科創走廊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5-06-09

一種新模式,讓企業先邁步,后買單,曾經的科技成果,如今在肇慶找到了更多實現成果有效轉化的新路徑。

近年來,肇慶按照“強龍頭、建基地、上檔次、連空間、聚資源”的思路,重點規劃和打造了肇慶市高鼎端科教創新走廊,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實現高效對接。從“先研發后付費”到“校企園三方技術合同”模式,肇慶正積極利用起科教走廊的優勢,不斷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探索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先研發后付費”+“三方技術合同”

科技成果轉化進入新階段

在以往的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長期存在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市場需求不一致、高校與企業缺乏深入了解影響合作信心、研發投入風險不確定性造成企業不敢投入、技術中介機構促成合作后正當收益難以保障等問題。


2024年,肇慶西江實驗室順利由建設期轉入運行期階段。

針對這些問題,作為高鼎端科教創新走廊龍頭高校的肇慶學院,創新采用了“先研發后付費”+“校(高校)企(企業)園(大學科技園)三方技術合同”的融合模式,破解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肇慶學院創新采用“先研發后付費”+“校企園三方技術合同”的融合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近日,肇慶學院、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廣東創智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采用這一模式,成功完成新能源汽車智能環保涂裝設備成套技術系統研發攻關,這也標志著肇慶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入新階段。

“先研發后付費”模式,是指高校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在不需要企業前期投入的基礎上,在評估驗證技術路線可行性后,利用自身科研資源和技術成果進行研發攻關,并在達到一定的研發階段后,由企業確定是否繼續開發,如企業同意開發則簽訂技術合同,并支付研發費用。

“校企園三方技術合同”模式則是指肇慶學院發揮該校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優勢,在傳統技術合同中的甲方(技術需求方)、乙方(技術供給方)之外,將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納入合同丙方(技術中介方),并享有相應收益。

“兩種模式的結合既發揮了高校技術優勢,由高校對技術路線深入評估驗證,有效降低企業研發風險,又打消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想研發投入、怕失敗損失的顧慮,提高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肇慶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將技術中介納入合同第三方,發揮了技術中介在成果轉化鏈條上的紐帶作用,保障了其合理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技術中介機構和行業健康發展。”

50余項發明專利實現就地轉化

高校技術成果有力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通過強機構、活機制和優模式,肇慶大力推動學校技術成果向地方轉移轉化。

肇慶學院出臺了《肇慶學院科研成果與成果轉化管理辦法》,不斷完善技術成果賦權、激勵等機制,最多可將收益的98%分配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并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派駐科技特派員”等措施,推動高校技術成果向地方轉化。


肇慶不斷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探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2024年,肇慶學院簽訂校政企合作協議200余份,年度科研經費投入達1.67億元。通過科研人員創業等多種方式,50余項發明專利在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實現就地轉化,累計孵化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 家。”肇慶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肇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下一步,肇慶將以高鼎端科教創新走廊建設為總抓手,進一步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的要求,構建涵蓋政、產、學、研、金的區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建立全市科技成果庫,拓展對接渠道,推廣“先研發后付費”“先轉化后付費”“先轉化后獎勵”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原文鏈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6/07/c11375007.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81&appversion=12500&firstColID=27124&enterColumnId=81&date=&layer=2

粵ICP備05008891號 ?2025 肇慶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