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智德已經計劃在肇慶安家。受訪者供圖
肇慶學院校門與牌坊之間,三茂鐵路橫貫而過。火車經過的時候,欄桿放下,行人和車輛等待避讓。哐哐當當的聲音讓港籍教師嚴智德著迷。
小時候,嚴智德的爸爸在廣九鐵路上班,他從小對廣九鐵路有一份親近感。長大后,中國鐵路史成了他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北京大學讀博期間,他寫過論文《論抗戰初期廣九鐵路的軍事運輸》。再后來,鐵路在他的生活中扮演著妙不可言的角色,帶著他從香港去到北京讀書,又帶著他邂逅了一份甜蜜的愛情,現在又帶著他來到肇慶學院任教,每天聽著車輪撞擊鐵軌的聲音。
35歲的嚴智德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香港公開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讀社會學。畢業后在香港一所中學當歷史老師。
幾年后,將歷史作為終身職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他乘坐火車北上,到北京大學深造,從碩士研究生一直讀到博士畢業。
求學路上,嚴智德在高鐵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肇慶女孩。“現在她是我未婚妻了,如果不是因為疫情的關系,我們今年應該結婚了。”嚴智德說,“認識她之后,無論我返回北京讀書,或者放假回香港,都會乘坐高鐵到廣州的高校里看望她。高鐵見證了我們三年兩地戀愛。”為愛奔波是人世間最甜蜜的負擔。
一年半前,嚴智德博士畢業,同時結束了戀人間候鳥式牽掛。嚴智德為愛筑巢,擇肇慶而棲,在肇慶學院謀得一份教職,成為肇慶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一名講師。
近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規則、機制和人文深度交融,吸引越來越多港澳青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嚴智德對肇慶的感情與日俱增,“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生活節奏沒有香港急促,工作環境比香港舒適,我可以靜下心來做研究,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作為一名大學歷史老師和大灣區交融見證者,嚴智德習慣站在時空的軸線上看變化。他說:“內地的變化日新月異,內地的城市開放包容。肇慶的交通建設變化尤其明顯,現在我從肇慶東站坐高鐵回香港,1個多小時就能抵達,兩地間實現了‘一地兩檢’,免除了繁復的入境手續。從肇慶乘坐高鐵回家,跟坐地鐵一樣方便。”
嚴智德告訴記者,他已經計劃在肇慶安家,還要把爸爸媽媽接過來一起生活,“兩位老人來過幾次肇慶,他們很喜歡肇慶,因為這里飲食習慣、語言風俗都和香港相同”。嚴智德還告訴記者:“我期望更多的香港年輕人融入大灣區,這里到處是創新創業的機會,非常適合年輕人打拼。”
高鐵拉近了時空距離,港珠澳大橋早已跨越伶仃洋。嚴智德與大灣區的對話還在繼續……
■對話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
在肇慶定下心來做學問
南方日報:相較香港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肇慶有哪些不同?現在已經適應了嗎?
嚴智德:我挺適應肇慶的生活與工作節奏的。在香港工作,節奏是比較急促的,我以前在香港教中學生,一個星期可能會有30節課,但是在肇慶可以慢下來,有時間仔細看一些和科研相關的材料,可以認真仔細做好一件事,這是比較難得的。
香港和內地的歷史學研究,各有千秋,互通互融。內地的老師會去香港開講座,香港的老師也會來內地講學。不同之處在于,香港會偏向于多使用英文原始檔案資料,肇慶這邊中文典籍比較多。不過,現在兩地的文獻典籍越來越豐富,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了。
另外生活方面,肇慶的語言、風俗、飲食習慣和香港幾乎一模一樣,大家同屬于廣府文化,甚至連茶樓里的點心也十分相似,我平時喜歡的點心和食品,肇慶都有。
肇慶居住環境更舒服。香港高樓林立,建筑密密麻麻,開闊的郊野公園和自然景觀是十分難得的。但是在肇慶,到處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山川湖泊,人文景觀。
南方日報:在肇慶教歷史、研究歷史,你對這座城市有什么深入的了解?
嚴智德:去年,我有幸參加了肇慶府城復興整體規劃中的一個文史項目,為了增加感性認識,我經常去肇慶古城墻、府城舊址轉一轉。短短半年時間里,我加深了對肇慶古端州人文歷史發展脈絡的了解,最后和其他老師一起寫了一個論證報告。
研究歷史不僅要對古籍進行分析和解讀,更要感受人間煙火和喜怒哀樂,所以我經常和同事們騎自行車轉悠,去觸摸七星巖的千年摩崖石刻,去品讀肇慶府的滄桑巨變,去欣賞山湖城江的秀麗內斂。
南方日報:你對肇慶增強與香港的互聯互通有什么體會?
嚴智德:這幾年兩地之間的交通變化特別明顯。以前,我要到肇慶市區坐直通巴士,到深圳中轉通關,再登上直通巴士返港。現在,我從肇慶東站坐直達高鐵,直接在香港西九龍站下車,再換乘其他交通工具回家。“一地兩檢”實行后,通關手續在香港西九龍站內進行,大大縮短了通行時間。
南方日報:你對未來生活和工作有哪些計劃?
嚴智德:我的未婚妻現在還在廣州讀書,我們計劃好了,等她畢業后回肇慶,我們會在肇慶學院附近定居。之后,我也會接爸爸媽媽過來團聚。只要沒有變故,我會繼續留在肇慶教書、做學問。
南方日報:和你關系密切的三座大灣區城市——香港、肇慶、廣州,分別有什么感受?
嚴智德:香港中西文化交融多,國際視野廣。廣州發展很快,越來越有國際范,難能可貴的是城市保留了很多老街區,有城市鄉愁可以安放,有地道的粵語可以傾聽。肇慶給我的感受是老百姓淳樸善良,安居樂業,發展潛力越來越大。三個地方鄰里街坊都有人情味,年青人都崇尚愛拼才會贏,這是共同的特點。
南方日報:你覺得在內地生活需要什么不一樣的必備生活技能?
嚴智德:在香港我們都拿著一張八達通,用來搭車和消費。但是香港人在內地生活,必備的技能是要學會支付寶、微信支付和各種手機App,因為內地已經進入全民互聯網時代,任何生活服務都可以實現掌上辦、手機辦。這樣的生活方式、便捷速度和開放程度,是許多剛來內地生活工作的香港人所無法想象的。
(原標題“香港青年在灣區:鐵路情緣串起打拼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