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第四屆“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在肇慶學院開幕。圍繞“面向未來的廣東文化遺產”座談會主題,與會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展開熱烈探討,貢獻真知灼見。
與會嘉賓合影
“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始辦于2021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在多方的努力下,該學術座談會逐漸成為廣東省內外專家學者碰撞思想火花、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路徑、推動文化遺產“雙創”的重要平臺。
本屆座談會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主辦,肇慶學院、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
座談會現場
在座談會開幕式上,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楊敏,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社長、副總編輯胡泉,肇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海斌,肇慶學院黨委書記謝冠華分別代表主、承辦方進行致辭。
楊敏致辭
楊敏談道,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一直致力于推動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不斷發揮館員、特約研究員的專業優勢,通過著書立說、咨政建言、專題調研、專業指導等方式,出版了《廣東省民間藝術志》等系列書籍,開展了“加強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等專題調研,并針對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建言獻策,此外還積極借助、吸納館外專家力量,助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
胡泉致辭
胡泉介紹了《羊城晚報》為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進行鼓與呼的努力。南粵大地文化遺產豐厚,作為深耕于此67年的一張文化大報,《羊城晚報》在新時代謀新作為。
近兩年,《羊城晚報》重點推出“走進文化名家工作室”和“名家說名作”融媒體系列報道;還與廣東省政協合作開設《嶺南文史》專欄,系列報道以學術為先導、在熱點中找選題,回應當下的“非遺熱”“文博熱”,開辟了“灣區非遺”“南粵考古”等系列,探源描述龍舟、詠春、醒獅等嶺南非遺,挖掘整理嶺南珍貴歷史遺跡。
劉海斌致辭
劉海斌提到,作為廣府文化發祥地和粵語發源地的肇慶,擁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肇慶市正以創建廣府文化(肇慶)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全面加強肇慶文化遺產的搶救性、生產性、整體性和數字化保護工作,加快構建廣府文化傳承體系,全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市和文旅名城。
謝冠華致辭
謝冠華談道,近年來,肇慶學院整合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肇慶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注入強勁動力。下一階段,該校將籌備成立“非遺”學院,培養熱愛文化遺產、投身遺產保護事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在上午的主題發言環節,張春雷、李朝軍、藍韶清、譚展鵬、劉娟、梁健、鄭佩瑗、陳忠烈、梁伙權、劉奇俊、張愛民、張宇航等專家,作了題為“文化遺產視野下老字號企業如何保護性發展的思考”“對標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論,促進刺繡事業的革新”等發言,干貨滿滿。
據悉,當天下午還將舉行分議題座談會,專家們圍繞“新時代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廣東文化遺產助力‘百千萬工程’”等主題進行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