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批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單位,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首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深耕“三所學校”幫扶工作,獲批全省首個區域國別學碩士點,思政教學團隊拿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新校園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在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道路上,肇慶學院一步一腳印,不斷突破。

肇慶學院新校園一期教學樓落成。肇慶學院供圖
“我們要辦在地方有影響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就要始終堅持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創新驅動,與產業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協同發力,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勇做實干家、爭當棟梁才,當好排頭兵、擎旗手。”肇慶學院黨委書記謝冠華表示。
學科建設與地方發展“同呼吸”
2024年,肇慶學院新增6個碩士點,即將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紛紛“摩拳擦掌”。
時針回撥,2023年9月,學校迎來首屆3個學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從“0”到“3”再至“9”,不僅提升了學校人才培養層次,更將以研究生教育為牽引,強化學科建設。
如何更好地以學科建設為引領,全面加強內涵建設?此前,學校專門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思路:做強新工科,做優新師范,做特新藝術,提升新文科、發展新農科。
貫徹這一發展思路,首先在于優化學科布局。為此,肇慶學院采用撤、停結合的方式調整部分辦學資源不足、質量不高的專業,招生專業數壓縮到60個。

與此同時,優勢學科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學校省部級重點學科累計數達到8個,省“沖補強”重點學科數量為3個,省級一流專業累計數達12個;多個創新團隊和科研平臺先后落地,2021年以來,學校共獲批省部級平臺12個,現有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項目6個。
大學因城而興,城市因校而盛。近年來,肇慶學院在學科建設上瞄準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等肇慶重點建設的產業集群,為肇慶及廣東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提供有力支撐。
學校還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現有校級產業學院10個,入選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1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立項1個。
大學科技園走出“小巨人”
去年10月,肇慶學院與肇慶市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廣東華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簽訂橫向項目合作合同,為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再添一筆。
此次項目順利簽約,離不開廣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肇慶分中心的“牽線搭橋”,這一平臺由廣東工業大學與肇慶學院合作共建。
依托這一平臺,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造了市場調研分析、需求判斷、企業銜接、概念驗證等全鏈條服務體系,探索地方高校與企業實現“雙贏”。

肇慶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是肇慶市唯一同時具備“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雙重榮譽的科技創新平臺。
得益于該平臺,不少企業茁壯成長。近年來,科技園輔導了26家在孵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還誕生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去年,科技園還迎來新任務——牽頭成立肇慶市高鼎端科教創新走廊建設三年行動方案規劃專家組。這一專家組的成立旨在推動肇慶高鼎端科教創新走廊規劃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此前,肇慶便確定了肇慶學院在科教創新走廊建設中的“雙龍頭”地位:高等教育龍頭,科技創新服務和孵化育成體系龍頭。
這背后,離不開學校在內涵建設上的久久為功,尤其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上的狠下功夫。

近年來,肇慶學院不斷完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機制,加強有組織科研,啟動高層次項目培育計劃,實施“科研倍增計劃”。2021—2023年,學校共投入科研經費達3.95億元。
截至目前,學校共獲得橫向和縱向科研項目1256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36項,并首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雙螺旋”格局促校地“雙強”
2024年秋季學期,在四會市,肇慶學院教師幫扶團隊與當地32所學校負責人面對面,共謀教育教學中所遇困惑的解決之道。
作為“雙百行動”高校聯盟成員、縱向幫扶“三所學校”和縣中質量提升專項的牽頭高校與支援單位,肇慶學院格外重視推進基礎教育對口幫扶,助推縣域教育均衡發展。
這與學校長期深耕基礎教育所塑造出的教師教育優勢學科有關。
以“所能”服務“所需”,基礎教育幫扶只是一道剪影。
肇慶四會市素來有“柑桔之鄉”美譽,卻一度面臨著黃龍病侵害小柑桔、產品附加值低等難題。
“雙百行動”開展后,肇慶學院組建柑桔產業技術服務團隊,既使得黃龍病得到有效防控,又以“一果六聯產”打造柑桔全產業鏈,助力小柑桔成就大事業。

走進四會大沙鎮、黃田鎮……常能撞上肇慶學院的師生給在“鄉村美學工坊”鎮里孩子們上藝術課。
這是學校助力“百千萬工程”的創新平臺。依托美學工坊,學校風景園林、美術、環境設計的師生發揮所長,串珠成線助力鄉村風貌建設,同時幫助做好中小學美育。
“我們正在形成學校高質量發展與地方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的‘雙螺旋’格局。”謝冠華介紹,2021年以來,學校累計向肇慶及周邊地區派出科技特派員600多人次,建立的產學研合作基地突破580家。
不久前,學校正式與肇慶鼎湖區簽訂“雙百行動合作協議”,揭開校地合作的又一篇章。
如今,肇慶學院正踏上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案例
培養鄉村“種子”教師
共育基層教育生態
2024年6月盛夏,懷集縣橋頭鎮的教室內,學習氛圍火熱。鄉村教師黎回弟正為臺下的同鄉、同行講解如何撰寫一份高質量的文獻綜述。
這是肇慶學院為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領燕”項目(二期)所舉辦的一次研修活動。黎回弟作為“領燕”一期種子教師,來到二期實驗基地學校橋頭中學擔任導師,將項目所學用于項目指導。
“這一項目以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中面臨的真實教育教學困境為小切口,在地培養鄉村中小學教師和頂崗實習學生教科研能力。”“領燕”項目負責人、肇慶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薄艷玲介紹,經過滿五年二期的實踐檢驗,逐步實現著區縣鄉村教師教育生態的大轉變。

一期建設以鄉村學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抓手,選取懷集縣大崗鎮初級中學和梁村鎮初級中學為實驗基地學校,選取12名鄉村教師為種子教師。經過兩年的培養,種子教師們陸續評上副高級教師,其中一名評上正高級教師,兩名分別提拔為副校長、正校長。
項目二期則以提升教師促進鄉村留守兒童學業成就、心理健康、社會性發展等能力為抓手,再添5所實驗基地,選取30名種子教師作為在地培育對象,成立校級教師發展中心,將教師教育概念下沉至鄉村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二期項目成立的校級教師發展中心為全國首批。
此前,“領燕項目”獲“新師范”建設優秀案例獲獎案例。薄艷玲表示,接下來項目組將把“領燕”項目一期、二期成果輻射至粵西更多區縣鄉村學校、鄉村教師和鄉村兒童,尤其是“雙百行動”共建區縣,提升鄉村教師開展“雙新”教科研的能力,培養本土鄉村教師教育者優質團隊,共育鄉村教師教育生態。
相關鏈接:教育高質量 砥礪向未來
原文鏈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2/24/c11019256.html?colID=0&firstColID=3829&appversion=121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