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省高校藝術作品征集展演中,我校15個作品獲得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作品7個,居同類院校前列,凸顯了我校藝術教育的成效。近年,我校藝術教育緊扣時代節拍,既錨準社會產業需求,以藝術技能養成為基,鍛造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能工巧匠,又牢記藝術教育初衷,以塑造全面人格為使命,培養德藝雙修的健全人才。美術和音樂學院著力實施課堂-課外-實踐-文化同向共行、多元互補的藝術教育“改革圖譜”,美育成果一片春色滿園。
打造藝術“金課堂”
怎樣以課堂為基,銜接實踐,貫通課外,是美術學院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思考的關鍵點。“藝術學科的教學有著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既要凸顯知識性,又要緊密對接創作。”美術學院院長梁善表示。
從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到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向課堂要產出始終是重心。既緊扣課堂,又跳出課堂,美術學院將對課堂教學的考核與課外實踐充分對接起來,即鼓勵教師在期末帶領所授課班級舉行作品展,以展示教學成果,邀請同行、藝術屆人士點評。此舉有效激發了教師們的潛能,教師們不僅向學生傳授藝理知識,更成為創作的引路人。“藝術最終落腳于實踐,指導學生拿出好作品,是藝術教師的職責所在,是對教師的考驗與認可。”美術學院青年教師董業子說。
“打通專業進行選課”是美術學院教學改革的另一舉措。每學期最后四周,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可以跨專業選修課程,這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融合“視域”。“打通專業能讓學生觸類旁通,給養自身專業,激發靈感和創意,提升作用很大。”學院副院長李小軍說道。一位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選修了李小軍的漆畫課,促使他將設計元素契入漆畫創意中,其作品2次入選國家級漆畫展覽。
理論與實踐互通,課上與課下貫穿,藝術“金課”帶來多重功效,讓藝術教育的落腳點更加穩健、扎實。

激活用活“工作室”
為更好發揮教師授業和育人作用,美術學院探索實施“工作室”制度,作為課堂之外的“實踐場”,讓學生淬煉技能、提升修養。
美術學院目前形成國畫工作室、油畫工作室、版畫工作室、書法工作室、創意產品工作室、漆藝工作室、環境設計工作室、動畫工作室等上規模的工作室,按照人才培養方案,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工作室數量。每類工作室由1-2名教師擔綱指導,大一至大四學生通過申請進入,大學四年中都可利用課余時間到工作室進行創作,隨時向教師請教,得到“點對點”指導。“難能可貴的是,教師擔任工作室指導都是義務性的,”李小軍表示,“這彰顯了教師們的奉獻情懷,為學生樹立了榜樣。”
“工作室”搭建了專業學習和創新實踐的通道,成為創作的“精工坊”,在相互碰撞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作技能有了大幅提升,教師也反哺了教學和專業。“工作室”同時激活了科研能力和專業賽事,近年,美院教師作品屢次入選全國美展、全國青年美展等國家級展覽,學生作品也連年在全國漆畫、國畫、版畫展、廣東省大學生藝術作品展等大賽中獲獎。工作室團隊考研數量攀升,學生作品入選國家級、省級以上展覽100余次,包括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美術獎”銅獎等國家獎項,“工作室”教學優勢不斷凸顯。

高量賦能“藝術實踐”
大學藝術教育的職責不僅是培養藝術工作者,也肩負著精神引領的使命。“藝術實踐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也是向大學生傳播正能量的載體。”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植可煥表示。音樂和美術學院高量賦能“藝術實踐”,夯實立德樹人根基。
音樂學院以“團”建為特色,組建了民樂團、管弦樂團、合唱團、舞蹈團等品牌團隊,以專業教師為導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日常活動不僅包括教師指導、專業訓練、作品創作,還充分與校內外演出、大型比賽對接,給學生搭建亮相的“舞臺”。“經過各種打磨,學生專業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民樂團指導老師許嵩深有感觸地說,他帶領學生創作的作品在全省首屆高校藝術作品征集展演中脫穎而出,獲得表演類一等獎,與平日大量的實踐密不可分。
“以演促教,以演促學”,音樂學院聯手校外專業團體打造音樂劇、歌舞劇,參與比賽和展演。大型音樂劇《青天之端》上演后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受邀在國內巡演。舞蹈專業學子的優秀原創作品連年在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中奪魁。藝術團隊也投身時代使命,舉辦了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專場音樂會、中外經典作品音樂會等高水平演出,讓學生在“學藝”的過程中學做人、學做事,堅定文化自信,奮進時代征程。作為省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承辦單位,音樂學院還定期組織師生深入中小學、鄉村,送“高雅藝術”到基層,檢驗教學成果,促進藝術實踐,豐富百姓生活。
在畢業考核方面,兩個學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美術學院以原創作品和設計報告取代畢業論文,更凸顯綜合素質、應用能力、創新精神,畢業作品以展覽形式展出。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以大型晚會形式亮相,受到業界人士的高度認可與贊許,展覽和演出更吸引了企業投來的“橄欖枝”,學生有效落實就業,改革孵化多元產出。


提亮增色“文化內核”
藝術教育在文化育人中占有重要地位,美術、音樂學院積極承擔文化育人使命,提亮“文化內核”,在文化浸潤、文化引領中發揮重要作用。
美術學院每年舉辦服裝設計大賽、速寫大賽、書畫藝術作品大賽、新媒體創作大賽、傳統文化作品大賽等賽事,大力支持學生組建不同的興趣隊,為特長學生提供展示平臺。音樂學院定期舉辦教授、名家學術講座,陶冶學生專業品格。
把實踐成果上升為理論,讓項目更好延伸,是高素質藝術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美術、音樂學院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為學生配備專業導師,配套資金。美術學子的創意竹木家飾、金繡手工藝品研究、現代漆藝創新等文創產品,音樂學子的民間音樂調研、網絡音樂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大創立項,有效反哺實踐。
對接產業,服務社會。美術、音樂學院積極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動畫專業學子為本土旅游、公益制作宣傳動畫,音樂學子參與到全國首部全景式“包公”題材原創音樂劇創作和演出中,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既接受社會“鍛造”,又增強了社會責任。此外,作為落實“美育浸潤”計劃的主力,兩個學院與山區校攜手開展幫扶,輸送優質藝術資源、師資力量,推動美育和文化均衡發展,積極實現大學文化向社會的輸出,凸顯教育情懷。
市書協主席、美術學院副院長李剛認為,提升文化內核是美育的關鍵,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功,更應向學生灌輸文化涵養。近年我校在藝術教育中既傳承傳統文化,也推進當代文化,使作品打動人心、深入人心。
重課堂、活載體、夯實踐、興文化,我校藝術教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學校邁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進程中走出一條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當前,我校獲得藝術碩士點,辦學層次再躍新臺階,相信藝術教育未來一路繁花、大有可為,不負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