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黨中央有關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工作部署以及團中央《關于開展2021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肇慶學院黨史學習實踐團隊深入探訪位于肇慶市鼎湖區的沙浦農民協會舊址,在建黨百年之際學習、弘揚、傳承革命舊址背后的紅色故事。
舊址簡介

沙浦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6年,沙浦人民就投身農民運動革命洪流,成為西江流域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地區之一。革命前輩為了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繪就了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歷史畫卷。
陳氏長房祠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現址為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沙二村二街59號。這間小小的房子坐南向北,兩進三間,面寬21.50米,進深21.55米,占地面積463平方米。1926年3月9日,沙浦農民協會在此成立,沙浦農民運動的重大決策和農軍的各項戰斗部署都從此處發出。
據了解,該舊址為鼎湖區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提供了實物依據,并于2010年被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沙浦農民起義史

1926年1月,廣東省農會西江辦事處委派周其鑒、韋啟瑞、謝大德、周鐵琴等人,到沙浦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在他們的啟發教育下,長期被壓迫剝削的貧苦農民逐漸意識到,只有組織起來與地主階級進行斗爭,才能翻身解放。
英雄造時勢,時勢出英雄。沙浦農民協會成立后,隨即組建沙浦農民自衛軍,選出陳進為農會主席、馮三娣為副主席,陳福昌為農軍隊長、陳友為副隊長。

于是,農民運動在原高要六區的沙浦、廣利和七區永安、蓮花等地蓬勃興起,一場農民革命運動就此展開。

在農民運動中,沙浦農會和農軍先后組織了攻打地主民團的多次戰斗。在他們的頑強抗爭下,地主階級、地主民團的威風和囂張氣焰被壓下去了,本地農民運動一度達到了高潮。

1926年12月17日清晨,原高要六區區長梁印渠勾結高要縣縣長嚴博球,及肇慶反動守備軍營長黃耀南,帶領反革命武裝400多人襲擊沙浦。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農軍損失慘重,農會主席陳進,副主席馮三娣均在典水被捕,后被反動派分子槍殺。包括二人在內,共有54人壯烈犧牲。

賡續精神血脈 傳承紅色基因
為紀念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高要縣人民政府于1959年建立了沙浦革命烈士紀念碑,2016年在此基礎上擴建成為占地2萬平方米的沙浦革命烈士紀念碑廣場,為肇慶市增添了又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傳承紅色基因,不能脫離群眾

經過實踐隊員的采訪調研,沙二村的大多數村民都表示自己知道、也參觀過這個紅色遺址,但普遍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
負責掌管沙浦農民協會舊址鑰匙的村民陳六仔表示:“這段歷史太久遠啦,大家都忘記咯?!钡廊缃竦拿篮蒙铍x不開英雄先烈在危難時刻救亡圖存、舍生取義的革命精神,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他也希望國家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實踐團隊認為,有效運用好本地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除了物質上的修繕以及加強對外宣傳,還要找到它的獨特定位,為其注入革命精神、村落文化、民風民俗等內涵,使其真正融入群眾,讓故事傳下去,讓歷史活起來。

青年致語:紅色精神因弘揚而不滅,紅色基因因傳承而鮮活,紅色歷史因銘記而永恒。正值建黨百年,在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的偉大重任面前,吾輩青年定當不負眾望,以艱苦奮斗、求真務實、不懼艱險的大無畏精神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