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
我們隆重慶祝第37個教師節
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
“賡續百年初心,擔當育人使命”
一代代的硯園之師心懷國之大者
為教育工作傾注滿腔熱情
為學校事業發揮重要作用
塑造了硯園之師的美好形象
接下來
讓我們走近他們
2020年度肇慶學院科研十佳教師
李艷梅,高級實驗師,肇慶市金屬跨尺度快速精密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主要從事3D增材打印、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近年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科研成果獲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獎銀獎1項、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肇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個人感言:最美的風景,不一定在終點,更可能在旅途之中,最重要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堅定的步履中收獲那份沉甸甸的果實。

俞樂,博士,教授,肇慶學院農學學術帶頭人,從事水稻抗壞血酸功能的科學研究與高校教學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廳級以上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7篇,多次獲得肇慶學院科研立項獎勵與優秀科研成果獎勵。
個人感言: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付出總有回報,獲獎絕不是拼搏的終點,而是新征程的開始。科研的最大動力來源于興趣,愿未來的科研之路興趣盎然,海納百川,地生萬物。

陳建軍,博士,講師,2016年入職肇慶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至今為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1項,肇慶市科技創新指導類項目1項, 肇慶學院優秀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1項;參與肇慶學院創新科研團隊資助項目1項;獲國家公派留學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SCI收錄4篇,核心收錄6篇。
個人感言:科研之路任重道遠,路雖艱,不行不至,“式”雖繁,不算不成!在這幾年里,我能獲得這些成果,在此首先感謝學校,感謝它給予我美好安靜的校園環境!感謝科研處,人事處等老師的耐心幫助!感謝數學院各位領導和同事們的大力支持!

劉沙沙,博士,講師,擔任《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工程專業實驗》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從事污染環境的微生物修復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等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個人感言:奮斗的過程是幸福的,只要不放棄努力和追求,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吳清,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鄉村與遺產旅游、生態旅游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主持博士后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5項,市廳級項目10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CSSCI論文20余篇、EI論文3篇、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20余篇;兼任《生態學報》《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經濟地理》《地域研究與開發》《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等8個雜志審稿專家。
個人感言:需堅持心中的理想信念、堅持腳踏實地做好每項工作、堅持對科研工作的熱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馬德運,博士,副教授,2011年7月進入肇慶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基于藥物活性物質的功能材料制備及應用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余篇,主持省基金、廳級及橫向項目10項,累計科研經費100余萬元。個人成果榮獲2014年肇慶市科學技術三等獎和2016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榮獲第5-10屆“肇慶學院陳偉南科研獎勵基金”個人科研成果獎,以及肇慶學院2012,2014和2015年度“科研十佳”教師稱號。
個人感言: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

張帥,食品科學博士,副教授,澳大利亞CSIRO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食品化學與分析、微生物發酵與酶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產物與功能性食品。核心期刊《中國釀造》編委,核心期刊《現代食品科技》和SCI期刊《Food Biotechnology》論文審稿人。主持和參與省市科研、教研項目以及橫向課題10余項,授權專利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近80篇,其中SCI收錄15篇,EI收錄5篇。
個人感言:結合個人興趣、學科發展和前沿熱點,集中1-2個領域深入研究,注重成果積累。
(注:本年度同時獲得“肇慶學院實踐教學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程從華,博士,副教授,擔任《多元統計分析》、《回歸分析》、《數理統計》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東省教育廳科研項目3項,廣東省高等教育教革項目1項,肇慶學院重點專業和教改項目各1項;肇慶市科技創新項目1項;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澳門大學訪問學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SCI收錄11篇;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高層次人才和肇慶市科技專家庫評審專家、中國商業統計協會和廣東省現場統計協會理事;長期擔任J. Stat. Comp. Simu., J. App.Stat.等SCI期刊審稿人。
個人感言:愚公移山,科研工作需要堅持,感謝學院的支持,繼續努力前行。
(注:本年度同時獲得“肇慶學院實踐教學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陳華,博士、副教授、風景園林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廣東省綜合評標評審專家,肇慶市林學會常務理事,肇慶市高層次人才,肇慶學院青年教學骨干,主要從事風景園林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健康與設計、康養園林規劃設計、鄉土植物設計與應用等。近年來,先后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東省教育廳項目,2項肇慶市科技局科技計劃項目,3項政府委托科研項目,2項橫向科研項目。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個人感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江曉紅,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評估專家、中國語用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教育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廣東省三八紅旗手、肇慶市拔尖人才、肇慶市高層次人才、肇慶學院教學名師、肇慶學院科研十佳教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術帶頭人。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碩士生導師,外語核心期刊《現代外語》審稿專家。
個人感言: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學習猶如登高望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021年肇慶學院實踐教學優秀指導教師
田苗,博士,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擔任跨境電商課程教學。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市廳級課題1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先后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競賽獲獎。
個人感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研究與專業實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教師能力素養需不斷修煉和提升,點燃自己,止于至善。

陳姝娟,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擔任學前教育學、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課程教學工作,主持完成教育部、廣東省、肇慶學院科研和教研項目六項,指導學生完成教育部、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七項。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編教材兩部。獲肇慶市、肇慶學院科研、教學獎勵多項,指導學生參加省級教學技能大賽多次獲獎。
個人感言:熱愛本職、尊重教育規律、潛心專業引領是教師的職責,教學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更要注重學生教育理念的確立、教育情懷的喚醒和綜合素養的養成。教育的過程,要欣賞學生的優點,善待其缺點;激勵學生進步,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

孫中俊,體育與健康學院田徑教研室講師,主要擔任田徑必修、田徑專副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肇慶學院課題3項,參與國家社科、教育部等課題4項,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與體育教育。發表學術論文6篇;指導學生參加廣東省大學生體育比賽獲得冠軍4人次;獲青年教師公開課比賽一等獎。
個人感言:學生是教育的種子,幫助他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是每位教師的使命和責任,鉆研教學永不止步。

肖康舒,文學院講師,擔任《語文學科教學研究與設計》《教育實習指導》等課程教學工作,主持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5項,公開發表論文十多篇。多年來參與指導本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試教、教育實習等實踐教學工作,認真負責,成效顯著。
個人感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學生通過實踐學到的知識更深刻,能促進學生加強理論的學習,應重視實踐教學并落到實處。

張瓊,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翻譯研究所副所長,擔任《翻譯理論與實踐》等課程教學工作,曾獲校級教學質量優秀獎,校級科研成果二、三等獎。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肇慶市翻譯協會會長。出版詩歌翻譯研究著作四部,公開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課題研究數項,指導大創項目數項。
個人感言:教師是清晨的一縷陽光,用愛照進孩子們的心靈!

田慶,計算機學院講師,擔任《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專業技能訓練:C程序設計綜合實踐》、《計算機網絡》、《應用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課程教學工作,主持市科技級項目2項,校級項目4項,指導30人次參加各項學科競賽并獲得優異成績。
個人感言:從愛出發,動之以情,付之以愛,友善立行。

胡鵬,博士,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講師,擔任《無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等課程教學,主持市廳級項目4項,指導畢業論文86人,發表SCI論文12篇。
個人感言: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充分的信心與肯定,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的過程,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謝杲馥,博士,講師,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教師。近年來主持省、市級社科項目和橫向項目4項,主持校級教研項目2項。
個人感言: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全面理解、把握課程,以科學、民主的精神組織實施課程,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調整教育實踐,努力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且都得到充分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