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祖國的西北邊陲——阿克蘇溫宿縣托乎拉鄉,有這樣一位教育工作者,他用青春和汗水書寫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用智慧和創新為邊疆的孩子們點亮了知識的明燈,他就是肇慶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2016屆物理教育優秀校友徐萬凱。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邊疆教育一線,以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和不懈的追求,踐行著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扎根邊疆育桃李,技術賦能教育夢”的深刻內涵。

一、初心如磐,扎根邊疆教育熱土
徐萬凱出生于甘肅古浪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對教育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教育是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階梯。2012年,他順利考上肇慶學院物理專業。在大學期間,他認真學習,刻苦鉆研,系統掌握了專業理論知識,打下了扎實的教學基本功。2016年大學畢業后,他曾在深圳一科技公司擔任軟件開發工程師。但他始終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和對邊疆孩子的牽掛,在家人的支持下,2020年9月,他毅然放棄了深圳市優渥的就業機會,踏上了前往邊疆的列車,開啟了他的教育征程,一干就是6年多。

初到托乎拉鄉中學,艱苦的環境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學校地處西北邊陲,氣候條件艱苦,生活條件簡陋,教學設施陳舊。但這些困難并沒有嚇倒他,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扎根邊疆、奉獻教育的決心。他迅速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他深知,孩子們的未來寄托在自己身上,自己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他常常深入學生家中進行家訪。托乎拉鄉地域遼闊,學生居住分散,家訪的路途往往十分遙遠。他不辭辛勞,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與家長促膝長談,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家庭狀況,為孩子們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原本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重新找回了學習的熱情,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
二、潛心教學,用愛澆灌希望之花
自2020年9月入職以來,徐萬凱同志始終堅守教學一線,承擔4個班級的物理教學任務,所帶班級物理成績連續三年在縣級統考中在鄉級學校中名列前茅,平均分提升15分以上,及格率從最初的5%提高到45%。面對邊疆地區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他深入研究學情,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他充分發揮物理學專業背景和信息技術特長,積極參與《新課程背景下提升初中學生物理實驗操作能力的實驗研究》等課題,他創新教學方法,自主開發了20余個物理實驗相關的實驗教具,利用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直觀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學生學習興趣顯著提升,課堂參與度達到95%以上,將現代教育技術與物理教學深度融合。通過“生活中的物理”、“趣味物理實驗”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養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這些新穎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積極參與互動,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三、技術賦能,點亮教育夢想之光
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徐萬凱同志還負責學校物理實驗室管理和電教設備維護工作。徐萬凱敏銳地意識到,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徑他建立健全實驗室管理制度,規范實驗操作流程,確保實驗教學安全有序開展。他全面負責學校電教設備的維護和管理,面對實驗室設備老化的現狀,他利用專業知識對現有設備進行維護改造,利用廢舊器材設計制作了20套低成本實驗裝置,為學校節約經費3萬余元。建立設備維護檔案,每學期維修電教設備50余次,為學校節省維修費用2萬余元。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30余場,培訓教師150余人次,使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率達到100%。
定期對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進行檢修維護,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提高使用效率。在他的努力下,學校電教設備使用率顯著提高,故障率大幅下降,為學校信息化教學提供有力技術支持,成為保障學校教育教學正常運行的“技術專家”。
四、言傳身教,鑄就師德師風楷模
徐萬凱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他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習困難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和幫助。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在他的關懷下,許多學生走出了心理困境,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樂。五年來累計資助貧困學生10名,無償給學生提供4000余元的學習用品,家訪行程累計2000余公里,幫助50余名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在2024年溫宿縣青少年模擬法庭大賽中,他指導學生深入研究案例,理解法律精神,將物理學科培養的邏輯思維與法庭辯論所需的嚴謹論證相結合。他指導的團隊最終獲得優異成績,他本人也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扎根邊疆育桃李,技術賦能教育夢。”這是徐萬凱的教育信念,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初心。他從廣東到新疆,從IT工程師到人民教師,轉變的是身份和地域,不變的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精神。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的真諦,為托乎拉鄉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展現了當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