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深入,我日漸深刻地體會到科研積累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慢慢領悟了‘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內涵。”陳慶華如此總結他的科技特派員工作。
陳慶華是電子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教師,他以科技特派員身份入駐肇慶市高新區廣東鐳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協助企業建立市級與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指導企業申報并順利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所開發產品的銷售金額累計超過2億元,協助企業申報成果鑒定并獲得2013年肇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陳慶華運用專業知識拉近了學術與產業的距離,為鐳寶公司成功發展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科技企業貢獻了力量。
“特派員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陳慶華說。一次,陳慶華團隊的科研工作進入了關鍵期,那是加工無版縫燙印膜。無版縫燙印屬于濕式冷燙印技術,這種技術需要在涂布了膠粘劑之后,在壓力作用下將冷燙箔與印刷品貼合,再將多余的箔移除,這屬于燙印領域的前沿技術。加工無版縫燙印膜困難很大,他們當時差一點就要放棄了,后來硬是憑著自己的頑強毅力,經過上百次的反復試驗,終于生產出了優質的產品,得到了最佳加工工藝條件,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成功開發了國內第一款高性能無版縫全息電化鋁燙印膜。
“特派員入駐企業后,不僅要發揚學科專長,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還要協助企業制定企業技術發展戰略、發揮橋梁作用,為企業培養一批‘用得上’‘靠得住’的技術人才。”在廣東鐳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里,陳慶華認識到人才培養對于科技企業的重要性,于是動員企業員工23人參加我校開辦的成人教育,他竭力為企業培養高層次、高水平人才,也為企業注入一股新的科研力量。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科研是職業發展的必備要素。”陳慶華表示,通過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既能使教師迅速與企業拉近距離,還能摸清企業需求,了解產業動態,把最新的知識帶回到學校,用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隨著高校職能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中,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近日,由陳慶華主持申報的廣東省全息電化鋁燙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獲批為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我校獲得的首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校在重大科研平臺建設上取得的又一顯著進步。
“如果產業離開了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支撐,必將逐步缺乏創新的火花;同樣,如果教育離開了產業的需求,必然逐步走向閉門造車的窘境。”陳慶華通過實踐有效探索了政產學研用有效結合的路徑,在服務企業的路上越走越遠。他希望能夠通過企業特派員這一優越制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開創更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