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普寧英歌“炸街”英國倫敦,端午之際的龍舟賽帶來手工造的龍舟“大熱”,接著,傳統詠春拳化為舞劇“燃動”海內外各大劇場……
近年來,廣東在文化遺產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量實踐,嶺南非遺頻頻火爆“出圈”,成為全網“頂流”。
這些非遺民俗、非遺美食、非遺技藝刷新著人們對嶺南文化內涵的認知,為群眾的文化生活增添品質和意蘊,也為文化強省建設、鄉村振興等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注入嶄新動能。
香云紗生產現場 羊城晚報記者 鄧勃 攝
7月11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第四屆“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在肇慶學院舉辦。圍繞“面向未來的廣東文化遺產”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從“新時代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廣東文化遺產助力‘百千萬工程’”等多方面展開頭腦風暴,貢獻智慧,分享心得。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楊敏,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社長、副總編輯胡泉,肇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海斌等主辦方領導,肇慶學院黨委書記謝冠華、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藍海紅等承辦方的領導,以及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座談會。
第四屆“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座談會現場
守正與創新:
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機
文化遺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DNA。當下,如何激發這些NDA,讓其煥發出新生機、新光彩,是專家學者、傳承人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創新、革新,也因此成為本次座談會最熱的關鍵詞。
張春雷【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老字號和非遺、文物,均屬于歷史文化遺產范疇。我國正式評審、認定老字號和非遺項目,均始于2006年。目前,我國現有國家級中華老字號145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557個,兩者數量上基本相當。此外,老字號企業還擁有數量眾多的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從文化遺產的角度,思考和推動老字號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很有必要。
老字號當下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創新難度大;品牌推廣力不足;缺乏互聯網思維;體制機制束縛;資金和人才短缺,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現代化管理方面的人才嚴重匱乏。
老字號保護性發展的思路,從保護方面來說,最主要是政府支持和政策保護;從傳承方面來講,最主要是傳承傳統技藝;而在傳播方面,原有傳統傳播模式不能放棄,口碑傳播模式要倍加珍惜,同時還需積極探索并采用現代傳播方式;最后在創新方面,要在守正中創新,不斷賦予老品牌、老產品、老技藝新的內涵。
藍韶清【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廣東中醫藥博物館館長】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藥非遺項目中的一類,也面臨著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以羅浮山百草油為例,它面臨著的問題很多,比如:中藥材資源減少,發展受到掣肘;海外醫藥準入門檻高,中藥出海難度大;中醫藥的偏見未見消除,“中醫黑”“中醫狂”并存等劣勢和威脅。
羅浮山百草油的現代化之路,可以用“守正創新”一詞概括。“守正”意味著傳承古法,吸納傳統非遺工藝配方中的必要步驟與精華,不丟棄傳統中醫藥制劑中所蘊含的中醫智慧。“創新”則意味著制作工藝水平、儀器設備和生產技術需要與時俱進,對于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方面予以剔除,實現“揚棄”。
譚展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非遺當前的困局是:要么買不起,要么賣不動。幫助非遺脫困,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思路:思想要解放;實現生產工具的解放;創新是靈魂。
實現生產工具的解放是質的飛躍。以刺繡為例,從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開始至今,刺繡的題材、針法、工藝美術、材料等都在變,唯一不變的,還是手工運針刺繡。在國內,有兩批刺繡力量水火不相容:手工刺繡的看不起電腦繡花的技藝,但自己又很難變現,電腦繡花的賺了錢偷著樂,連正眼都不看一下手工刺繡。我們應該引導電腦繡花輔助手工刺繡,兩者融合,創造共贏。
劉娟【廣州(花都)灰塑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工藝美術師】
灰塑藝術可以說是嶺南建筑特色的完美呈現,它延續了嶺南建筑特色的務實性、兼容性、世俗性。從面臨消失到成為特色品牌文化,灰塑藝術經歷了一段艱辛的品牌文化打造過程,這既是一種思想的革新,也是一種技藝的提升,尤其在創新性方面,灰塑在“不易”中不斷“變易”,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創新者要面臨重重困難,這考驗著政府決策者、創新者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傳統藝人的智慧和決心。因為創新要突破的第一道門檻就是政府的決策者,第二道門檻則是觀念的轉換。
目前,廣州灰塑藝術已經從生產產品走向建設灰塑文化園區——廣州灰塑園正在建設中,通過文旅融合實現灰塑文化創新驅動功能,灰塑創新產業的成果全面轉化,拓展灰塑產品在建筑、雕塑、手信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致力于打造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灰塑項目示范基地,同時帶動其他非遺項目發展。
梁健【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院長】
肇慶擁有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這些文化遺產傳承面臨三大挑戰:資金缺乏、人才流失以及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融合度不高。
肇慶對此已提出了一系列對策:拓寬資金來源,增加政府財政投入,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文化遺產保護金融產品,推動文化產業融合;加強人才培養,創建傳承人培養系統,提高傳承人待遇,拓寬職業路徑,建立傳承人儲備機制,確保文化傳承后繼有人;創新傳承方式,利用新媒體與數字技術,開發文創產品,打造互動體驗項目,舉辦文化活動,加強教育引導,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肇慶還設想了“肇韻文創匯”項目,旨在構建一個集研發、展示、交流、體驗于一體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創新平臺。這樣可有效促進肇慶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利用,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文商旅融合:
助力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非遺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和文化屬性,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如何利用好文化遺產資源、發揮其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專家們指出,通過廣府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文旅融合及非遺技藝創新等途徑,能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鄭佩瑗【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珠璣巷后裔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大力發展“文旅融合”,是文化遺產保育、活化、利用與旅游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式。以南雄珠璣巷為例,通過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后裔海外聯誼會的積極努力,南雄珠璣巷從文化遺產保育、活化起步,已發展成連接海內外廣府人的重要橋梁和國家4A級景區,實現了文化、旅游與尋根的深度融合。
而南雄珠璣巷“文旅融合”的成功,離不開民間社團上下同心協力擔綱,離不開海內外廣府人修復古跡、固本培元的力量。我們應該首先聚焦于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在發展旅游業中不忘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文化精神。
陳忠烈【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國家級非遺項目“香云紗染整技藝”作為核心引擎,正驅動香云紗產業在“升華與沉底”的雙軌上穩健前行。
香云紗產業應以“守正創新”為目標,通過跨界融合非遺項目,既保留傳統精髓,又注入新活力,產品美學與功能雙重提升,成為高端消費新寵,引領行業未來趨勢。針對品質問題,還應制定并實施國家標準,引領行業規范化發展,為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與國際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香云紗的獨特性源于自然與工藝的完美結合,但其科研基礎薄弱,需跨界科研以增強國際競爭力。香云紗的歷史深植于少數民族文化,但其前遺產形態面臨消失風險,重振技藝,就要在高端研發的同時,下沉市場,壯大基層的行業集群,夯實廣東香云紗的底盤。
梁伙權【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
豐富多彩的廣東文化遺產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而廣東的文化遺產涵蓋建筑、藝術、民俗等多個領域,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活態傳承的獨特魅力。
廣東省目前積極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文創等產業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景區和文創產品,嶺南非遺也在線上線下頻繁“出圈”,但傳承保護和深度開發的利用水平還有待提升。建議從政策保障、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宣傳推廣等多方面構建更為完善的機制,讓廣東文化遺產為更多人所重視、喜愛,攜手并肩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磅礴力量。
李朝軍【肇慶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副教授】
加強廣府文化(肇慶)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對落實更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構建廣府文化傳承體系,做好廣府文化的搶救性、生產性、整體性和數字化保護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肇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和保護性開發,使其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形成傳承有序、氛圍濃厚的文化保護體系,能夠促進民眾對廣府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通過文旅項目的開發,可將肇慶打造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先行區。這一實踐路徑不僅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育與活化,還能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實現文化、旅游與鄉村振興的和諧共生。
正視與補缺:
保護與傳承是大勢所趨
目前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模式以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旅游景區、教育基地、文化創意等形式為主,已開創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局面。但在實際工作中也有值得反思之處,不少專家指出問題所在,展開討論并提出建議。
張宇航【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
廣東省財政每年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資金不足2億元(2021年是1.9億元;2022年是1.867億元;2023年是1.438億元,2024年是1.53億元),平攤到16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32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及816個省級代表性項目,可謂杯水車薪。
建議突出重點,加大投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省財政及各級財政文化遺產傳承專項資金可選擇部分代表國家形象和廣東形象的項目作為重點,集中財力投入,促進發展。同時要引導社會資金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廣東省優質文化品牌。
對廣東省的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可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出可以有效進行創造性轉化或創新性發展的項目。在此基礎上,還應作出中長期傳承發展規劃,實行分類指導,并引導其與經濟部門和企業聯手推進。
劉奇俊【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副館長】
目前在城鄉規劃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之間還缺乏有機的結合,城鄉規劃建設尚未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文化遺產資源價值,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果未能惠及城鄉建設發展。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離不開文物、文創、文旅、研學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文化遺產保護的管理體系尚有待完善,“重申報輕保護”“重利用輕管理”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而群眾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主體力量,文物保護意識普遍不高,在“保”與“用”“修”與“拆”之間很難形成統一意見,這就導致文化遺產往往面臨著被破壞、遺忘甚至消失的風險。我們還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文化活動等方式,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統籌規劃與制度建設,深入發掘文化資源潛力。在現代化經濟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之間謀求有效協調的發展。
張愛民【肇慶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嶺南地區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這些年的保護過程中仍存在問題。比如通過勾摩涂漆等方式能極大提高摩崖石刻文字的清晰度,這對游客而言比較友好,他們能更清晰地看見字跡,但部分涂漆與原貌差別較大,仍需謹慎從事。例如拉丁文字、斗光洞等,皆有不同程度的誤涂,應盡快改正。
此外,由于摩崖字跡不清晰,機構、學者對石刻進行挖補后,曾出現過筆畫刻錯的情形。例如,《端州石室記》首字“日”被挖改為“田”字。諸如此類的失誤已無法挽回。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的保護,仍需要更多文物工作者、書法藝術家、文史專家等各方面力量的參與。
原文載于《羊城晚報》2024年7月14日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