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翰墨水,胸中西江月。
50載云卷云舒,春華秋實;50載東風桃李,巨木成林。肇慶學院迎來建校50周年的日子!

肇慶學院校區。受訪單位供圖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肇慶學院內艷陽朗照,滿目光明。出自《周易》《墨子·耕柱》《禮記·中庸》的校訓“厚德明智,博學力行”八枚金字,閃閃放光。
風過北嶺,水滿墨池;弦歌五秩,硯園正茂。越世紀風雨,度半百春秋,莘莘學子以鴻鵠之志建功立業,用凌云之筆抒寫著肇慶學院人的輝煌史詩。
羚峽潮涌,英彥蔚起;大江東流,教澤綿長。
回首50載,肇慶學院歷經廣東教育行政學院西遷和肇慶地區師范學校創設的開源之舉,肇慶師范??茖W校成立的發軔之功,西江大學、肇慶教育學院兩脈齊流的并進之榮,新世紀元年合并組建肇慶學院的升本之盛,從一所??茖哟蔚膸煼对盒0l展成為一所本科層次的綜合性大學,為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名各類專業人才。
歲月崢嶸,篳路藍縷。追溯辦學歷史,風雨飄搖的1970年是起點。廣東教育行政學院“下放”當時的肇慶地區新興縣高村,改名為肇慶地區師范學校。20天搬遷完,五年輸送了1000多名中學教師。
長達半世紀的育英才、栽棟梁的序幕由此拉開!
1975年6月,肇慶地區師范學校改名為肇慶地區五七師范學院。教學工作一度陷入混亂,全校教職工披星戴月,共克時艱。
1977年8月,肇慶地區五七師范學院改辦為肇慶師范??茖W校,實行由省和肇慶地區雙重領導。
1978年3月,肇慶師范??茖W校在全國統一恢復高考之后首批招收256名新生入學。學校堅持師范本色,成為肇慶普通教育的“母機”和中學教師的“搖籃”。
1985年11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肇慶地區行政公署成立西江大學。
1986年4月2日,西江大學成立大會隆重舉行。西江大學和肇慶師范??茖W校兩牌并掛,一套班子運行。
1990年,西江大學設立基建科,以文明校園、花園式校園開展建設,校園面貌大大改觀。
同時,在省內頗有影響力的肇慶教育學院與西江大學兩相輝映,齊頭并進。時光荏苒,斗轉星移。2000年,歷經30載探索與積淀,終于在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獲全票通過升格為本科肇慶學院。西江大學、肇慶教育學院合并成肇慶學院。
這在肇慶學院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學校從此在高等教育千帆競發的新世紀大潮中,奮楫爭流,御風猛進。
踵事增華,惠蘭馨香。20年來,從升本之初“一體兩翼”的辦學定位,到三次開展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肇慶學院不斷完善深化改革,鼎新發展。
十年彈指一揮間。從2010年到2020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從后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迅速邁進,肇慶學院的辦學規模也在迅速擴大。
2014年,學校在升本以來歷年奮斗成果的基礎上,出臺《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推進申碩工程實施意見》,凝煉特色,提高質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申碩夯實基礎。
水到渠成,實至名歸。2017年6月,廣東省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通知,肇慶學院被確定為廣東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獲批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是該校辦學水平邁向更高層次的重要標志。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截止至2019年,學校有專任教師1200多人,生師比為16.79:1,具有正高職稱130多人,副高職稱300多人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00多人,占專任教師隊伍超三成。
校園面積擴至1200多畝,以“筆、墨、紙、硯”四大元素打造硯園文化,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榮譽稱號。
學校服務地方能力亦與日俱增。除開展合作辦學,與廣州大學、肇慶市政府簽署了“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合作協議外,還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計劃,共派出500多人次教授博士服務肇慶企業300多家,完成100余篇政府和企業決策咨詢報告。組織百名博士教授上山下鄉,實現111條省定貧困村科技扶貧全覆蓋。建立起汽車學院、大數據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等產業學院,對地方產業的支撐引領作用愈發凸現。
風雨半世紀,霽彩期來年。肇慶學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高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圍繞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的戰略部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上層次、擴容量,調結構、強特色,提質量、增效益,做優新師范,做強新工科,提升新文科,發展新農科,加快建成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硯園人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相偕行,奮發圖強,淬礪致臻,昂首新時代,續寫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