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慶學院發布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其中顯示,該校新增了區域國別學、應用統計、國際商務、體育、資源與環境以及生物與醫藥等6個碩士點。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就包含肇慶學院的首個學術碩士點——區域國別學。而這也是廣東首個區域國別學碩士點。

區域國別學是一門“看世界”的學問,主要針對特定國家或區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社會等全面深入研究,從而促進國家自身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
2022年9月,區域國別學被納入第14類交叉學科一級學科目錄。此后,一批具有自主增設學位點權限的大學相繼設立了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例如,中山大學于去年自主設置了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更多高校則在為申報首批區域國別學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蓄力。從此前教育部公示的學位授權審核結果名單來看,區域國別學今年很“熱”,全國共有31所學校擬新增這一碩士學位授權點。廣東高校方面,本輪申報中僅有肇慶學院新增區域國別學碩士點。
廣東第一個區域國別學碩士點,為何“花落”肇慶學院?
有特色發展的學科基礎
在區域國別研究上,肇慶學院布局已久,也為碩士點的建設打下一定基礎。
以高校學科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力量——科研平臺為例,自2011年起,肇慶學院就先后建設利瑪竇研究中心、區域國別研究中心、西江流域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還與歐洲高校共建了中東歐研究中心、波蘭研究中心等。
其中,區域國別研究中心下設中歐文明互鑒研究室、東盟國家研究室、東北亞研究室、波蘭研究室、馬來西亞研究室、基里巴斯研究室。去年,該中心獲廣東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及省級平臺立項。

深究背后,為何肇慶學院發力區域國別研究,并不斷發展進步?
肇慶學院副校長、區域國別研究中心主任胡文濤認為,這離不開學校在相關學科建設上的經驗。
按教育部規定,區域國別學可授予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學位。這也透露出區域國別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對相關學科的研究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肇慶學院在相關學科建設上有著不錯的基礎。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早在2011年就獲批省級特色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等。
值得關注的是,學校還在藝術、體育、傳播等學科上有著較為突出的發展優勢,學校音樂專業為廣東省特色專業,體育教育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而針對特定國家或區域人文領域的研究,正是區域國別學的重要方向之一。區域國別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有老師研究嶺南音樂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與變遷、客家音樂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發展,并獲得省級科研項目立項;還有老師研究俄羅斯體育專業國家教育標準演變研究,并獲得省級科研項目立項。
“相關學科的建設基礎只是‘打底’。”胡文濤認為,更關鍵的是,學校有著打破各個學科間“小院高墻”的決心。
這種決心,從肇慶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和課題研究上可見一斑。
例如,該學科主要的學科帶頭人至今分別擔任過公共管理學博士生導師以及國際關系、新聞傳播兩個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具備很強的多學科研究能力。而在肇慶學院,具備多學科研究能力的教師并不少見。
獨特的區位優勢
本次獲批碩士點,肇慶學院的建設思路非常明確:在該學位點下設區域國別學理論與方法、區域國別綜合研究、區域國別專題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二級學科。
學科發展規劃背后,離不開學校坐落的城市——肇慶所具備的發展定位和區位優勢。
胡文濤介紹,區域國別專題研究二級學科將聚焦東盟國家產業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經貿關系等方面,尤其注重探索大灣區與東盟國家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的產業對接可行性及對策。
這一明確的方向源于肇慶的獨特區位和產業特色: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大西南乃至東盟地區的重要樞紐門戶、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新能源汽車及新型儲能產業集聚城市。

近年來,肇慶與東盟國家在新能源、新儲能、電商等領域建立了一定合作基礎,也為學校開展大灣區與東盟經貿互動研究帶來不可替代的地理、區位和產業優勢。
中歐文明交流互鑒的二級學科則將聚焦中歐文明交流史,中國意大利人文交流以及中國波蘭人文交流特色等。
這與肇慶在中歐文明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有關。
肇慶曾在明嘉靖四十三年至清乾隆十一年的182年間作為明清兩廣總督府。被譽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意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將這里作為走進中國內地的第一站。在他之前,同為意大利籍傳教士的羅明堅就已經來到肇慶生活。在羅明堅和利瑪竇的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張中文版世界地圖、第一部中西文辭典等均誕生于肇慶。晚明時期,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也曾在肇慶生活,他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的科學和文化成果介紹給西方的歐洲人。尤其是他第一次將中醫傳到歐洲,被稱為中醫文化西傳的拓荒者。
“我們將更好地挖掘肇慶的歷史資源,以史為鑒。”胡文濤介紹,學校始終重視發揮好這一特殊優勢,作為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秘書處,曾舉辦過多屆利瑪竇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國際學術會議。9月27—29日,肇慶學院與中國明史學會剛舉辦了第六屆利瑪竇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國際學術會議。
做好“沉下去”的區域國別研究
擁有區域國別學碩士點后,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
招生方面,肇慶學院計劃于2025年開始招收區域國別學碩士研究生,學制為3年。
在師資建設方面,學校將聘請區域國別學領域專家作為校外指導,引進區域國別專業教師,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與此同時,還計劃把區域國別融入課程思政,打造本碩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外語+區域國別研究通識+研究方法+實踐項目”的課程體系。
“學校將做好‘沉下去’的區域國別研究,鼓勵大家去所研究的對象地區和國家深入體驗和調查。”胡文濤特別提到。
由于區域國別學的研究內容為對象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等,因此實地體驗和調查必不可少。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在接受采訪時就曾提到:“為了推動區域國別學研究,應該支持建立國別研究協同中心,或者其他形式的研究團體,大力推動與對象國相關機構、學術團體建立交流合作關系。”

做好“沉下去”的區域國別研究,肇慶學院怎樣發力?加強國際合作將是關鍵。
一直以來,肇慶學院都積極探索與歐洲高校的國際合作。以區域國別研究中心下設的波蘭研究室為例,其背后是學校與波蘭密茨凱維奇大學14年的密切交流。
近日,肇慶學院剛剛公示新一批前往波蘭密茲凱維奇大學交流學習的學生名單。這些同學將在當地開展半年到一年的學習。這樣的交流機制,在之后也將助力聚焦中國波蘭人文交流特色的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對象國。
胡文濤介紹,接下來,學校將提供經費投入,深化國際化訪學機制,鼓勵教師赴對象國交流學習,并依托中東歐研究中心加強中歐高校智庫對話,實現資源互通互鑒互享。同時,將搭建跨學科、跨機構、跨國別的人才培養平臺,拓展“2+2”“3+1”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組織開展短期田野調查。
“我們將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戰略指引,探索構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區域國別學人才培養體系。”肇慶學院黨委書記謝冠華表示,學校將建設好區域國別學碩士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國家的深度合作,推動肇慶更好地參與到中歐人文交流和中國東盟共建“一帶一路”之中。
(原文鏈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10/08/c10145425.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3829&appversion=11600&firstColID=3829&enterColumnId=0&date=&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