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與全體政協委員在積極應對疫情的同時,完成了各項履職任務。”近日,市政協委員、肇慶學院科技處、社科處、校地合作處副處長、博士、教授周麗對記者如是評價過去一年的履職工作。
周麗介紹說,2020年5至6月份,她參加了市政協圍繞“加快傳統優勢制造業轉型升級 以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優先發展”組織的專題調研。調研組赴端州區、高要區、肇慶高新區等地實地走訪調研,入園進企,與企業家座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訴求;調研組還組織赴東莞、佛山等地考察學習制造業轉型升級先進經驗;組織部分縣(市、區)、市直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家委員開展專題座談會。在積累大量的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她與其他委員一起共同完成了《加快傳統優勢制造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優先發展專題調研報告》。
“調研中我們發現,我市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產業鏈缺少龍頭企業和‘鏈主’企業,企業之間依存度不高,配套關系不明顯,產業集聚度不高;二是傳統制造業企業競爭力較弱,技術、品牌等‘卡脖子’問題未能真正解決;三是工業園區配套嚴重不足,土地資源緊張限制了產業發展空間。”周麗說。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政協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在報告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一是加大建設企業創新平臺,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以“4+4”產業布局戰略需求為導向,鼓勵優勢企業與科研院所、當地政府三方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臺。牢牢抓住“高企培育”的發展路徑,引進培育孵化一批高技術企業,支持高企做大規模,做強質量,使其逐步成長為“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瞪羚企業”。二是強化龍頭企業引領。圍繞“4+4”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制定實施“肇企領航”計劃,加快推進小鵬汽車、宏旺金屬、大華農、現代筑美、華潤水泥等地方龍頭企業實施產業鏈上下游橫向聯合、縱向整合,以省“雙10”產業集群和我市“雙4”產業集群雙聯動,明確傳統產業發展方向和轉型升級路徑,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化產業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三是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強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謀劃布局構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全產業鏈條,推進產業的深度轉型,不斷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針對肇慶高新區、高要金利等園區公共設施不足、城市功能不完善等短板,堅持產城融合發展理念,打造“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人才安居樂業”的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制造新城。以上意見建議已提交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作為工作參考,為推動肇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周麗表示,目前,人才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瓶頸,廣東省也率先制定了《關于強化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的意見》,并對加強人才培養、引進、評價、激勵、保障、服務等提出了具體舉措。新的一年,她計劃就制造業人才問題提出相關提案。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落實‘產業優先、制造業第一’發展理念,打造高水平制造新城,我的提案將針對肇慶‘4+4’制造業發展需要,從制造業人才分類、概念界定、待遇標準、人才體制機制、人才政策方面提出肇慶制造業人才工作的對策建議。希望通過人才和科技支撐我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我市‘4+4’產業競爭力。”周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