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晨光初現時,肇慶市廣寧縣橫山社區厚田稻蝦共作基地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基地負責人李俊和工人曾樹珍合力從蝦塘中提起一個大蝦籠。當看見籠子里滿滿當當裝著活蹦亂跳、個頭不小的小龍蝦時,曾樹珍心里的高興終于藏不住了:“又是滿滿的一籠,以后肯定越來越好的!”
生活一度十分困難的曾樹珍沒想到,自己學會了小龍蝦養殖技術,還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日子也開始越過越好。
“稻蝦共作” 打造特色扶貧項目
變化從肇慶學院幫扶廣寧縣橫山鎮橫山社區和羅帷村實施“稻蝦共作”開始。“稻蝦共作”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這種養殖技術易掌握、投資小、見效快,且小龍蝦可為水稻增肥、除草、松土,水稻則為小龍蝦供餌、遮蔭、避害,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環農業模式,可有效提高稻米和小龍蝦的產量、品質,實現“一地兩用、一畝雙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
近年來,肇慶學院發揮地方高校優勢,通過建設扶貧種養示范基地、“一戶一策”等方式,發展產業、落實幫扶措施,切實為橫山社區及羅帷村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有效推進脫貧攻堅。
曾樹珍所在的厚田稻蝦共作基地便是該校幫扶建檔立卡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特色扶貧項目。近年來,小龍蝦受到食客青睞,有較高經濟效益和廣闊市場前景。廣寧橫山社區自然生態環境好,肇慶學院又具備種養方面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經研究規劃后,決定把小龍蝦養殖打造成為橫山的特色主導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稻蝦共作”基地。(來源:受訪者)
小龍蝦供不應求年收益預計超40萬元
“去年6月,肇慶學院主動聯系我,希望和我共建稻蝦共作基地。”來自湖北的李俊擁有豐富的小龍蝦養殖經驗。肇慶學院得知他在廣寧其他地方建設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十分成功時,便立即找到了他,希望技術和經驗結合,輻射帶動更多貧困戶以此脫貧增收。
雙方一拍即合。由于小龍蝦對生長環境、水質等要求較高,為了找到適合養殖小龍蝦的地方,該校扶貧工作隊隊長陳劍平開摩托車帶著李俊幾乎跑遍了整個橫山社區。在實地考察地形、水樣、土壤成分等方面后,雙方終于選定了兩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建設基地。
隨后,肇慶學院協助橫山社區成立了貧困戶為成員的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棄耕田并開展前期投入及基礎設施建設、配置固定資產后,以出租土地的方式提供給小龍蝦專業養殖大戶進行生產經營。基地投入運營后,當地貧困戶除了可以獲得分紅外,還能獲得工作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
李俊告訴記者,肇慶學院不僅為基地提供了由學校科研團隊培育的優質水稻種子,校內種養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更常常到基地交流、指導稻蝦種養工作。目前,位于羅帷村的小龍蝦基地已投入運營,面積達70畝的厚田稻蝦共作基地也在試運營中,預計每畝年產小龍蝦可達400-500斤,基地每年收益可超40萬元。
厚田稻蝦共作基地試運營后很快就訂單不斷。每日捕撈到的小龍蝦均會售往端州、四會、懷集等餐館,即使每斤售價在30元左右,仍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李俊說:“基地仍在完善建設中,我們已聘請了兩名貧困戶到基地來工作,未來還會為更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
曾經覺得日子無望的曾樹珍,來到基地工作后,思想心態發生很大變化。如今,她每日跟著李俊的養殖團隊在基地里忙碌,更在大家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掌握了一些種養技術,日子過得充實且有滋味。
“在基地每個月大概可以拿到2000元的工資,可比過去好多了!”曾樹珍在陽光下笑得瞇起了眼睛,語氣里滿是快樂。

基地的小龍蝦常常供不應求。(來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