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番道理在經濟與管理學院大四學子馮嘉曉的身上得到了形象闡釋。大學四年里,她跟隨導師吳清做科研,在CSSCI期刊上參與發表四篇論文,并參與“攀登計劃”“大創”“挑戰杯”等項目申報立項,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走出一條本科生做科研的精彩之路。
善于思考 主動學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道路上離不開積累與準備。做科研需要更開闊的思維和視野,馮嘉曉表示,只有把國之大事、生活繁瑣小事與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相結合,從中發現問題,去思考,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深入。而在研究問題的方法上,馮嘉曉善于學習并掌握了數據分析有關技能,她主動學習實證分析及圖表制作軟件,如SPSS,EVIEWS,STATA等。當遇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時,馮嘉曉選擇不斷研究,逐步突破,當有好的想法,她會與老師進行探討,努力將其實現。
生活中,“計劃性學習”成為馮嘉曉的標簽。每周需要達到怎樣的閱讀量,每天需要完成什么任務,都會出現在馮嘉曉的任務清單記錄欄上。馮嘉曉鐘愛寫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當想到新的研究問題或是看到好詞佳句,馮嘉曉都會記錄下來,經常翻閱,慣性思考。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用勤奮和踏實鋪就通往科研的小徑,再勤奮不輟、不斷前行,勇于追逐更高的遠方,摸索通往廣闊天地的通途,“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踏踏實實、從頭開始,才能更好走下去。”馮嘉曉說。
良師相助 滿載收獲
在馮嘉曉的科研道路上,導師吳清及其團隊給予她莫大的幫助與鼓勵。學習上,從文章研讀到文章寫作,從項目參與到軟件學習,吳清給予馮嘉曉悉心的指導與幫助。實踐中,馮嘉曉跟隨導師和團隊參與各種學術會議,實地開展諸多科研項目的調研,這讓她從實踐中學到很多技能。生活上,得知馮嘉曉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導師吳清也給予她經濟上的支持,當她遇到一些困難產生消極情緒時,導師也常常與她分享人生經驗。馮嘉曉直言,她在導師身上獲得不少啟發,同時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和思維,也更加明確自己以后的發展方向。
“要時刻保持謹慎的學習態度”,在團隊“攀登計劃”申報過程中,馮嘉曉對這句話有著深刻領悟。一是選題上的“謹慎”,在選題的確定上,馮嘉曉與團隊圍繞一個方向,觀看了上百篇文章,討論了近一個多月才敲定選題;二是申報書撰寫的“謹慎”,段與段、句與句、詞與詞之間邏輯是否合理,格式是否一致,細致到一個動詞的確定,馮嘉曉與團隊都仔細斟酌。三是申報書復核的“謹慎”,細致到每一個標點符號的對應統一,是馮嘉曉及其團隊對待科研認真態度的極致體現。“課題申報的經歷在鍛煉了我的韌性的同時,也提高了我的抗壓能力,豐富了我的學術經驗,但更多的是深化了自己對學術的一種敬畏之心。”她說。
乘風破浪 堅守初心
愛默生說過:“一個朝著自己目標永遠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堅守科研和兼顧學習成為馮嘉曉所面臨的一大考驗。如何緩解多重壓力,馮嘉曉有獨到的解壓方式。她會先將問題與困難點羅列出來,進行協調與攻破。并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尋求幫助建議.同時進行自我鼓勵,不忘初心,繼續深研。“計劃性學習”的同時也做到“計劃性解壓”,這些寶貴的經驗與方法是支撐著馮嘉曉乘風破浪的良器。
從大一開始的懵懂到如今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在科研學習過程中,馮嘉曉在文章寫作、溝通表達、數據分析、團隊管理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獲取知識的機會,遇到了不少良師、益友,未來我還會繼續沉淀自我,專心研究問題,并把科研與社會發展、社會所需更好的聯系起來。”
問及有什么想對身邊同學說,馮嘉曉表示,“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抓住學習機會,不斷提高自我。要多讀、多思、多寫,要有方向性閱讀文章,從生活中、文章中、筆記中思考問題。在團隊生活中,遇到問題與團隊多溝通交流。學習路上既要做到‘慎獨’,也要選擇風雨同舟。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恒,便可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