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低矮的老房子里
先人已逝
留下一件件用過的日常用具
在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曾發生過哪些故事?
又為何能贏得眾多來訪者的矚目?
這一集《硯園青年講西江黨史》
讓我們走進雙上村
回憶粵中縱隊第四支隊
那段驚心動魄的革命歲月

踏紅色熱土,看橫戈躍馬


這是一間小房子,外墻砌青磚,屋頂蓋瓦片,門的兩旁懸掛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牌匾。跨過門檻,正前方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天井。環顧四周,舊址修繕良好,處處細節還原歷史,墻上的掛牌清楚地講述了粵中縱隊第四支隊的革命歷史。


柜里陳列著的器皿、方桌上的茶具、桌邊的舊板凳……無一不在訴說著粵中縱隊第四支隊與雙上村的革命故事。
解放初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當中的一支隊伍,粵中縱隊以游擊戰為特色,馳騁在粵中大地上,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

“星火燎原三羅地,紅旗漫卷云霧山。”1947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指示粵中地區從臺南、高鶴等地抽調人員,組成一支挺進隊(即粵中縱隊第四支隊)開赴三羅地區,創建以云霧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同年11月,為更好地開展革命武裝斗爭,挺進隊全部分散隱蔽在雙上村等各個小村莊,雙上村的革命火種從此被點燃。
一尺陋室,軍民魚水情深

據游擊隊隊員陳國柱的弟弟陳國智先生回憶,在他16歲的時候,家里來了一位貴客“周先生”。神秘的“周先生”吃飯飲水、沖涼洗臉均在一間又矮又黑的小屋內,他白天藏在小屋里,晚上出去工作,天未亮就回來。那時屋里生活設施極為簡陋,沒有窗戶,而且生活艱苦,吃飯僅可填飽肚皮。陳老曾說道:“當年雖已盡力,但未能照顧好客人,我心感內疚。”

陳老口中的這位“周先生”,就是以生意人的身份隱蔽在他家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的粵中地區軍事負責人吳桐。從1947年6月挺進三羅,到1949年11月解放三羅地區全境,吳桐帶領的第四支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發展、壯大全過程,最終成為了擁有4000多兵力的解放軍支隊。
粵中縱隊第四支隊勇敢果斷的作風和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是云浮革命走向勝利的可靠保障;同時,也正是有了雙上村村民的支持,當時孤軍深入的革命力量才得以保存,成功于1948年1月打響了三羅武裝革命斗爭的第一槍。
“內外兼修”,繪就幸福新畫卷
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是雙上村的“名牌”;熱情淳樸、齊心協力,是雙上村村民的“標簽”。作為一個革命老村,雙上村的黨建氛圍良好,始終以艱苦奮斗的精神指引村民建設鄉村。經過村民們的不懈努力,在這片山溫水軟的土地上,千百年來人們追尋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美好愿景早已實現。
紅星耀我心,青矜篤前行


在親身感受了這種精神之后,我們隨即開始了黨史學習微黨課的拍攝工作,力圖把這一腔熱血傳遞給更多的觀眾。

在粵中縱隊第四支隊活動舊址里,我們學習并齊唱了粵中縱隊隊歌。隨著斗志昂揚的歌聲從喉中迸發而出,昔日先烈們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史又再度浮現于眼前。

站在天井旁邊,我們循著陽光投射下的陰影向上望,灰色的瓦片有序地排列在屋頂上。陳委員高興地說道:“雖然目前屋頂的部分瓦片有所損壞,但村里的相關部門已經在計劃對它們再次加以修繕了。”從陳委員充滿希望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雙上村革命精神薪火相傳,紅色血脈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