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片段在线看,国产人成午夜免免费观看_蓝光免费全集观看

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榮譽展示 > 正文

硯園青年講西江黨史 | 革命前輩須銘記 紅色故事永流傳

發布時間:2022-01-04

歷經風霜的崇德樓

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像個堅守陣地的戰士

默默地守護著那段崢嶸歲月

透過斑駁的墻體和褪色的標語

游擊隊員們傳遞情報

伍新伍子高等人向青年們傳播革命火種的影像

在眼前不斷掠過

肇慶學院新聞中心黨史學習實踐團

將崇德樓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

也對革命先輩不懈奮斗有了更深的認識


走進鰲頭村


  高要有多處革命戰爭歷史舊址,活道鎮鰲頭村就是其中之一。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抗日自衛隊在此組建,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鰲頭村村民用鮮血與忠魂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



  走進鰲頭村,我們看到一個刻有“廣東紅色文化村、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鰲頭”字樣的紅色革命雕塑,一只大手有力地握住飄揚的黨旗和槍械,象征著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當地自衛隊為抗日戰爭作出的偉大貢獻。

  鰲頭村不僅是高要區委宣傳部授予的“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也是高要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指定的“青少年黨史教育教育基地”,這也讓我們更加想要了解這里曾發生的崢嶸往事。


三大公祠


  鰲頭學校內的德剛伍公祠(又名世德堂),建于1938年,二進三開間,門廊上部為弧形,外墻立面為中西結合式,樓頂為通花式女兒墻。1944年7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鰲頭村抗日自衛隊在此成立,伍鑒衡任隊長,隊員有30多人。這支隊伍后來發展成為高要人民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要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8月,德剛伍公祠被高要市人民政府列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剛伍公祠


  除了德剛伍公祠,鰲頭村另外兩個祠堂同樣具有深刻的革命印記:朝客伍公祠是首屆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會舊址;濟遠伍公祠背后的崇德樓,則是“青年學習社”與交通站舊址。


濟遠伍公祠


崇德樓


  崇德樓建于1869年,是一座集防衛、居住和西方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樓塔式建筑。它坐北向南偏西,總面寬9.3米,總進深7.3米,磚木結構,樓高4層。

  1945年,伍子高、伍新受上級委派回到家鄉,在崇德樓創辦鰲頭村“青年學習社”,傳播革命思想,培養革命力量。1946年,兩人又利用辦“書報閱覽室”、“武術館”、“青年學習班”等形式,啟迪民眾心智,點燃革命火種。

  站在崇德樓前,感受著她的威嚴,想象著70多年前,也是像我們一般年紀的青年學子在這里接受教育,最終成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我們的心情更顯激動。



  由于國民黨的持續掃蕩,其他交通點活動困難,崇德樓便成為這一帶的交通總站。作為戰時負責傳遞情報﹑信件﹑宣傳品,以及接送過往人員等的秘密聯絡站,崇德樓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年學習社在鰲頭村制造了濃烈的學習氛圍,點燃了當地青年們的愛國信仰,凝聚了革命力量,儲備了新鮮血液。1949年1月,中共高要縣工委成立;5月,高要縣人民政府在朝客伍公祠成立;10月18日,解放軍南下野戰部隊進軍西江解放肇慶,20日接管高要全縣政權,從此掀開了高要史上新的一頁。


錄制工作


  走進崇德樓,看到內里石門上還寫著“革命到底”四個大字。雖然字跡隨著風霜歲月已經褪色,但這份革命的激情和熱血卻永不消退。

  一邊開展緊張有序的拍攝任務,一邊感受歷史與現實的交織。風沙在崇德樓上留下道道痕跡,但它仍像戰士般堅守著陣地,俯瞰著世間的變遷。


拍攝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探訪高要鰲頭村“青年學習社”和交通站舊址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時能遇到游客前來感受紅色文化,甚至還有從江西瑞金革命老區前來的游客。一處處紅色革命遺跡,一件件陳舊的文檔典籍,一個個精彩的斗爭故事……歷史長河里閃耀的,是在高要土地上跳動的紅色脈搏。

  我們青年一代要認識到當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認識到正是無數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斗爭,才換來今日的幸福歲月。這次高要之行,將成為我們腦海中的一抹紅色印記,叮囑著我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奮力邁向建設祖國的新征程。


《歲月崢嶸信念堅》

硯園青年講西江黨史系列視頻

到今天就全部更新完畢了

實踐隊員激活紅色記憶、走活紅色地圖

講活紅色故事、鮮活紅色群像

選擇好切入點、營造好共鳴點

規劃好引導點、保存好記憶點

充分發揮了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作用

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被百年黨史中的歷史瞬間所感染

更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為追求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

執起書寫時代新章的筆

肇慶學院新聞中心學子也將永遠保持初心

在黨史中蘊含的偉大精神的指引下砥礪前行

粵ICP備05008891號 ?2025 肇慶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