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片段在线看,国产人成午夜免免费观看_蓝光免费全集观看

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硯園 > 正文

南方日報 | 肇慶學院喜迎辦學50周年 加快邁向特色鮮明 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發布時間:2020-11-18

  11月21日,肇慶學院將以“學術校慶、文化校慶、感恩校慶”為主題,以線上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舉辦建校50周年慶祝活動。學校將借此回顧建設歷程,總結辦學成果,匯聚各方力量,加快發展進程。

  肇慶學院創辦于1970年,經過遷址、合并、轉型、升格辦學,學校從一所專科層次的師范院校,發展成為一所本科層次的綜合性大學,現有在校生2.1萬余人,教職工近1700人,50年來共為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各類專業人才。學校先后獲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典型經驗高校。

  近年來,肇慶學院先后入選廣東省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和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獲得全方位支持,內涵建設再上新臺階。學校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加快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跨越發展

  辦學綜合實力正不斷增強

  近日,肇慶學院實施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3年期滿進行評議。專家組一致認為,過去3年學校實施該計劃取得了良好成績,總體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一些關鍵指標超額完成,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科專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教師隊伍實力顯著增強,教學改革亮點突出,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黨建和依法治校扎實推進,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成效顯著。

  1970年3月,肇慶學院辦學前身——廣東教育行政學院從廣州遷址新興縣高村辦學,更名肇慶地區師范學校。自此,一顆高等教育的種子在粵西大地扎根。

  從簡陋的校舍,到如今以“筆墨紙硯”文化特色為建筑主題的美麗校園,肇慶學院50年來篳路藍縷、奮勇爭先,辦學綜合實力逐步增強。2013年,肇慶學院與廣州大學、肇慶市政府簽署“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合作協議,并與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達成聯合培養協議,得到合作學校的充分肯定。

  肇慶學院2016年順利完成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工作;2017年通過廣東省學位委員會評定,正式成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學校“申碩攻堅”工作闊步推進。目前,在喜迎辦學50周年之際,全校上下正全力以赴為提升學校辦學層次作最后的沖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新時期的肇慶學院,以開放的胸懷辦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先后與6個國家和地區的11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伙伴關系,出國(境)留學學生人數穩步增長,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逐步提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

  多輪驅動

  培養扎根基層的優秀人才

  今年9月,肇慶學院鄉村教師教育改革和經驗再次被教育部新聞發布會推介。這是繼去年2月該校受邀介紹振興鄉村教師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經驗之后,第二次在“國家級”的舞臺上亮相。

  肇慶學院的文化和精神肌體里面,流淌著師范的血液。人才培養,特別是面向肇慶和粵西地區輸出扎根基層的優秀師范人才,是學校多年來堅守的崇高使命。

  2011年,肇慶學院組建師范學部;2013年學校在全省率先組建實體化的教師教育學院,并于次年創辦培養未來卓越教師的“硯園班”;2015年,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落戶肇慶學院,學校以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為核心的肇慶地區鄉村卓越教師UGS(高校—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獲得“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立項,全國不少師范類院校和地方政府組團來到肇慶學院取經。教師教育改革形成的“肇慶模式”,已經成為肇慶學院展示辦學實力的一張名片。

  在傳承師范辦學傳統,辦好教師教育的同時,肇慶學院更是根據地方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求,把工科教育視為發展重點。

  2016年12月,肇慶學院與廣東省教育廳和肇慶市三方簽署共建協議,正式入選廣東省省市共建高校。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設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的決策部署,學校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建設重大需求為導向,瞄準肇慶環保、大數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和“互聯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環保、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計算機技術等工科教育,建設了多個產業學院。目前,肇慶學院建成了廣東省環境健康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等27個省市科研教學平臺、肇慶市協創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院等12個新型研發機構和智庫、肇慶市高端電子信息公共服務等7個產業服務平臺。

  2017年以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環境工程4個專業通過IEET工程教育認證,為全校更多工科專業接受認證作出了示范,為進一步提升工科教育的整體水平增加了砝碼。

  立足肇慶

  產學研融合服務地方發展

  “校地合作、產教融合,為肇慶爭當灣區新秀作出新貢獻。”11月11日,肇慶學院與肇慶高新區簽署一系列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政產學研教合作,共建教師教育協同育人合作區,打造教師教育特色品牌。此舉是肇慶學院多年來堅持服務地方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肇慶學院的辦學歷史上,創辦于1985年的西江大學從師專一舉成為地方綜合性大學,闖出了一條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辦學路子。和彼時勒緊褲腰帶搞科研相比,今天的肇慶學院爭取到了更優越的發展環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轉化、智庫建設和文化引領工作的不斷加強,使得肇慶學院“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的理念更加落到實處。

  2014年至今,肇慶學院科研經費總數超過5億元,科研能力逐步增強,產學研融合得以深入推進,科技服務社會的能力得以同步增強。肇慶學院大學科技園被列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培育單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中取得較好成績。截至目前,肇慶學院共派出530多人次教授博士服務肇慶企業350多家,每年完成100余篇政府和企業決策咨詢報告。組織百名博士教授下鄉,實現111條省定貧困村科技扶貧全覆蓋,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國家戰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直活躍在科技扶貧、鄉村振興最前線的肇慶學院農村科技特派員響應號召,堅持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指導農民春耕復產,幫助農業生產大戶與企業之間溝通聯系,為農村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充分體現了肇慶學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擔當作為。

  對話

  肇慶學院黨委書記曾桓松、校長吳業春:

  以育人為己任培養近20萬優秀人才

  在肇慶學院迎來建校50周年之際,該校黨委書記曾桓松、校長吳業春回顧了學校50年來發展成就,展望未來建設規劃。

  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您認為有什么關鍵詞可以概括學校50年的發展?

  曾桓松:50年來,肇慶學院明確辦學目標定位,謀求發展、追求卓越;聚焦辦學、提升美譽;主動融入、立足肇慶;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在感恩奮進中,硯園人鑄就了擔當作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學校將以新的教育理念為先導,破解發展難題,補上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實現發展目標,努力開創肇慶學院新的發展大局。

  吳業春:總結過去,才能更好地謀劃未來。肇慶學院50年的辦學歷程,都是以改革創新的思維,適時而動、乘勢而上,學校轉型、合并、升格一系列重大決定,都體現了改革創新對學校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學校需要保持這種改革創新的精神和勁頭,不僅要深化教學、科研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也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問:您認為學校在過去50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和社會貢獻最大之處在哪?

  曾桓松:50年來,肇慶學院堅持以育人為己任,為社會培養輸出了近20萬優秀人才,我認為這是學校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人才培養是學校主業,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50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篳路藍縷,艱苦創業,賦予并造就了硯園人家國情懷和吃苦耐勞、求新求變的精神品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

  吳業春:肇慶學院經歷更名、合并之后,師范底色不變,特色不改,初心不忘,并逐步形成了覆蓋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格局。可以說,學校培養的學生兼具家國情懷和能力素質,有“沉得下、扛得住、信得過、干得好”的優良特質。學校也因此被譽為廣東卓越鄉村教師的搖籃,優秀工程師、農技推廣員和管理干部的搖籃。

  問:站在新的起點上,肇慶學院將重點推進什么工作,達到什么目標?

  曾桓松:當前,肇慶學院正在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步伐。這對學校而言,是質量的飛躍,是特色的凝練,是實力的增長,是形象的蝶變,反映了歷代肇慶學院人辦好人民滿意大學的共同夢想。我們將圍繞“做優新師范、做強新工科、提升新文科、發展新農科”的工作思路,凝聚全體師生員工的力量,推動著學校向著既定的發展目標前進。

  吳業春:在實現學校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歷史節點,我們提出以“上層次、擴容量,調結構、強特色,提質量、增效益”為主線,謀劃并實施好學校“十四五”規劃,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國家和廣東省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格局和熱潮中,堅守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持續深化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強化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努力將學校打造成為“灣區新秀、省級方陣、嶺南名校”。

粵ICP備05008891號 ?2025 肇慶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