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慶學院組織了100名博士教授化身“農業科技特派員”上山下鄉,為農戶傳經送寶。資料圖片
冬陽送暖,紫荊花開。11月21日,肇慶學院舉行建校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網絡直播與海內外校友分享建校五十周年的成就與喜悅。
培養出近20萬各類專業人才、構建(U—G—S)鄉村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模式、建立7個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平臺、公派出530多人次教授博士服務肇慶產業350多家……五十年來,肇慶學院從一所單一的師范專科學校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并舉的本科綜合性大學,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辦學五十載:新起點上發力“申碩改大”
“建校五十周年慶典大會既是對我校五十年辦學歷史的真情回顧,也是肇慶學院立足新時代、開啟新篇章的里程碑。我校將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契機,奮力推進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在肇慶學院建校五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肇慶學院黨委書記曾桓松說。
重溫肇慶學院五十載校史,肇慶學院歷經廣東教育行政學院西遷和肇慶地區師范學校創設的開源之舉,肇慶師范專科學校成立的發軔之功,西江大學、肇慶教育學院兩脈齊流的并進之榮,新世紀元年合并組建肇慶學院的升本之盛,從一所專科層次的師范院校發展成為一所本科層次的綜合性大學。
2004年4月,肇慶學院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評審,實現了由專科向本科教育的跨越。2017年學校獲評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學校開啟跨越式發展的新征程。
截至2019年,學校有專任教師1200多人,具有正高職稱130多人,副高職稱300多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00多人,占專任教師隊伍超三成。五十年來,肇慶學院共為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各類專業人才。
肇慶學院推行以“筆墨紙硯”為主題的硯園文化,積極探索“學科專業學院制,生活社區書院制”培養模式,學校先后獲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典型經驗高校。
目前,學校正以“申碩改大”工作為契機,圍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整合資源,加大對優勢和特色學科投入,大力發展“新師范”“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綜合性大學而奮斗。
做出好品牌:鄉村教師教育改革經驗獲教育部推介
11月21日,作為肇慶學院建校五十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第二屆全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成立大會在肇慶學院成功舉辦。
據了解,落戶肇慶學院的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聚合了一支專家型隊伍,積極承擔起科研、咨詢決策等職能,致力于打造在華南地區有影響力的一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一是保障經費的投入。二是建立穩定的研究隊伍,吸納優秀團隊和年輕學者的力量。三是做好中心的場地建設。四是要多出研究成果、出高質量成果,讓中心發揮好引領作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教授對分中心提出四點期望。
無論是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論壇的舉辦,還是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其背后都是教育界對鄉村教師教育改革重點及難點的關注。如何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如何拓展鄉村教師職業成長通道,給予老師體面的待遇和良好的從教環境?如何優化教師資源城鄉配置,為山區教育注入“活水”?
針對鄉村教師教育之困,肇慶學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擦亮了肇慶教師教育的名片。2011年,肇慶學院組建師范學部;2013年,學校在全省率先組建實體化的教師教育學院,并于次年創辦培養未來卓越教師的“硯園班”,每年通過筆試、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從全校大二學生中擇優選拔50名優秀學生作為培養對象,為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增添新鮮血液。
2012年,從肇慶學院音樂學院畢業的劉潔去往新疆支援西部。服務期滿后,她選擇奔赴艱苦的帕米爾高原做一名大山里的鄉村教師,一去就是七年。高寒缺氧、物資缺乏、紫外線強烈……重重困難無法阻擋劉潔對鄉村教師工作的熱愛,她教孩子們讀書寫字、唱歌跳舞,“成為一名鄉村教師是我從小的夢想,很高興能在帕米爾實現這一夢想。”劉潔說。
劉潔只是肇慶學院眾多畢業后從事鄉村教師工作的畢業生中的一位。據了解,在肇慶學院每年的畢業生中,都有一大批熱愛教育事業的師范學子奔赴廣袤的粵東西北山區,成為山區縣教師,服務鄉村教育事業。“從畢業生就業選擇來看,肇慶學院已經成為廣東鄉村教師的重要搖籃。”肇慶學院副校長肖起清說。
鄉村教師教育的改革,既要從模式方法上創新,也要在平臺建設上著力。2015年,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落戶肇慶學院,學校以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為核心的肇慶地區鄉村卓越教師UGS(高校—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獲得“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立項。試驗區設立以來,肇慶學院已累計培訓在職鄉村教師7000多人次,懷集縣下帥民族學校校長聶廷慶就是其中一員。
“自2016年擔任校長以來,教師隊伍業務水平不高、校園文化特色不明顯兩大瓶頸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聶廷慶說。2018年,參加完肇慶學院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鄉村教師培訓班后,聶廷慶找到了良策:在全校設立學科帶頭人,帶領學科老師集體備課,定期舉辦講座、示范課、公開課,激活教學工作的“一池春水”;將家國文化和感恩文化作為校園文化重點打造,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如今,下帥民族學校師生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鄉村教師教育改革的矚目成績讓肇慶學院連續兩年在“國家級”的舞臺上亮相。去年2月該校受邀介紹振興鄉村教師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經驗之后,今年9月肇慶學院鄉村教師教育改革和經驗再次被教育部新聞發布會推介。
發展新圖景:扎根肇慶,融入灣區,服務全省
“我們將堅守服務社會的理念,堅持科研的‘四個面向’,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加強產學研合作對接,扎根肇慶,融入灣區,服務全省。”在肇慶學院建校五十周年慶典上,校長吳業春如是說。
近年來,肇慶勾勒“4+4”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一帶一廊一區”發展新格局。肇慶學院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建設重大需求為導向,瞄準肇慶環保、大數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和“互聯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環保、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計算機技術等工科教育,建設了多個產業學院。
隨著辦學力量的聚集,目前,肇慶學院建成了廣東省環境健康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等27個省市科研教學平臺、肇慶市協創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院等12個新型研發機構和智庫、肇慶市高端電子信息公共服務等7個產業服務平臺,辦好工科教育的基礎更加扎實,輸出工科教育成果的窗口更加廣闊。
2014年至今,肇慶學院科研經費總數超過5億元,肇慶學院大學科技園被列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培育單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中取得較好成績。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肇慶學院科技服務社會的能力也同步增強。
柑桔黃龍病綜合防控卓有成效,富硒水稻增產增收,雜交水稻研究碩果累累……近年來,肇慶學院組織了100名博士教授化身“農業科技特派員”上山下鄉,為農戶傳經送寶,也為貧困戶帶去增收致富的希望。截至目前,肇慶學院公派出530多人次教授博士服務肇慶產業350多家,每年完成100余篇政府和企業決策咨詢報告,實現了111條省定貧困村科技扶貧全覆蓋,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國家戰略。
肇慶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吉前華就是農業科技特派員中的一員,她帶領團隊不定期下鄉為肇慶各地區柑桔產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業科技幫扶,針對黃龍病綜合防控、柑橘栽培和管理技術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為地方柑桔產業把脈開方,助力果農增收、柑桔產業振興。
肇慶學院副校長李新昌表示:“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既為肇慶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服務,也為學校的科研教育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
放眼未來,肇慶學院為今后五年及中長期改革發展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以“上層次、擴容量,調結構、強特色,提質量、增效益”為主線、以“申碩改大”為契機,全面深化改革,改善辦學條件,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建設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將學校打造成“灣區新秀、省級方陣、嶺南名校”。